多年以前的「無與倫比」演唱會上,天空飄雨,傘和雨衣沒有壓過歌迷心中的熱切。突然所有人開始在《以父之名》的前奏里瘋狂鼓掌、尖叫,周杰倫背靠一個閃著紅光的大型十字架,從半空中緩緩降到舞台中央,那一瞬間雨竟然剛好停了,而整晚的狂歡才剛剛開始。
若干年后,周杰倫帶著自己第15張專輯《最偉大的作品》再次降臨華語樂壇,其中包含《最偉大的作品》《還在流浪》《紅顏如霜》《錯過的煙火》《粉色海洋》《倒影》6首新歌,聽眾對他的歡迎一如往昔。
新專輯封面
已在7月6日提前發布的同名主打歌致敬了達利、常玉、徐志摩等多位藝術名家,如果結合MV劇情,最后在音樂領域的留白多半是指「穿越者」
郎朗。但歌詞中用「世代的狂,音樂的王」與「自畫像」對應,很難不讓人聯想周杰倫有暗指的是他自己。周杰倫有將自己與那些藝術史上燦爛名字并提的狂傲,但很少有歌迷會認為《最偉大的作品》他出道至今最好的專輯。這或許是功成名就的周杰倫身上唯一的困境:他「流行音樂天王」的地位相當穩固,但成為殿堂級藝術家,又不太夠格。
有人總結過主打歌里所有被提藝術家的共性,他們均為各自所屬時代偉大而叛逆的風格開創者,例如瑪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馬蒂斯的野獸派畫風等等。「叛逆」與「開創」也一度是周杰倫的標簽,R&B、RAP、中國風等都曾是他為華語流行樂帶來的新氣象。
《最偉大的作品》MV
青春里有過周杰倫的歌迷會覺得:那又如何?當我們回看周杰倫的人生,他可能早就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周杰倫第一次見到吳宗憲的時候,對方「以為他自閉」。話少、羞澀是周杰倫剛出道時常給人留下的印象,而他的音樂世界又極為豐富,最初幾張專輯就旋律新潮而意象多變。
這種自我沉浸的特質在周杰倫的少年時期就有體現。因為天賦出眾,周杰倫很小就被推薦去上一對一鋼琴班。大部分時候他似乎是個「安靜的乖孩子」,一個樂句被要求彈十幾遍也不抱怨,「彈不好要讓我滿意為止。從沒看他有過什麼反抗的表現。」他的鋼琴老師曾回憶,直到有次老師從周杰倫的母親葉惠美那裡得知,當他坐到琴前示范時,周杰倫會在背后對他吐舌頭做鬼臉。
周杰倫小時候照片
那時周杰倫在同齡人中不算顯眼。「他總會默默躲在一旁看別人做什麼。」教過他國小老師說,「下課或者午休時,他能自己在校園角落里一坐一個小時,不和別人說話。」
父母離異加上中考失利后,有監護權的父親把周杰倫送進了淡江中學第一屆鋼琴班。周杰倫給旁人留下的印象還是通常安靜,偶爾出格。和大部分青春期少年一樣,周杰倫也開始「愛耍酷」,冒雨也要玩命打籃球是家常便飯。多年后周杰倫不止一次說,球進不進不重要,姿勢一定要帥。
「他可能是淡江中學頭髮最長的男生。」有同學這麼評價他。
有一次老師經過大禮堂,聽到人在里面彈爵士樂版的國歌,拉門一看是周杰倫。周杰倫同學采訪
這種不走尋常路的例子還有很多,葉惠美回憶過一個場景:某檔節目里主持人讓大家畫「穿裙子的女孩」,周杰倫畫了位正在穿裙子的裸女,他把「穿」理解成了動詞。
紀實節目《台灣演藝》將高中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形容為周杰倫的「人生最低潮」,因為文化課不佳他兩次聯考落榜,又因被查出僵直性脊柱炎無法服兵役,整日無所事事。直到高中學妹幫他報名選秀節目,另一名同學演唱、周杰倫伴奏,因此得到吳宗憲賞識,以音樂助理職位簽約了阿爾法唱片。
后來便有了歌迷們熟悉的「10天寫50首歌就能出道」。制作人楊峻榮其實發揮著比吳宗憲更重要的伯樂作用,他在聽完demo版的《可愛女人》后,興奮地對吳宗憲說:「有個大咖你放了一年多……這個年輕人我要自己來帶,你交給我。」不押韻的歌詞、不清晰的咬字但極有「生命力」的音樂顛覆了楊峻榮的認知,他一開始就相信周杰倫「一定會紅,而且大紅大紫」
。做完《JAY》的當天夜里,楊峻榮回家對太太感嘆:這個年輕人如果沒有成為傳奇,那是我的責任。用「一炮而紅」形容周杰倫并不過分,盜版猖獗的年代里,他的第一張專輯就在台灣地區暢銷30萬張,和當時的歌壇天王劉德華不分軒輊。而僅僅一年前,他在駐唱餐廳看到劉德華并被朋友引薦時,還羞于表現自己,被人說「怎麼這麼傻」。出道前,作為幕后創作者賣掉第一首歌時,周杰倫請好友劉畊宏去吃高雄牛肉面,結果他的錢不夠付賬。
初入樂壇的周杰倫處在一種格外好勝,但還沒對自己徹底自信的矛盾狀態里。在幕后為別人寫歌時,他已經有了《屋頂》《落雨聲》《三暝三日》等反響不錯的作曲作品,但也不時被劉德華、張惠妹等大咖拒收,周杰倫倒沒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只是不服:「你怎麼能不用呢。」
《JAY》的發布會前,經紀人看他緊張,問「你害怕沒人來參加嗎」,周杰倫裝作若無其事地,邊盯著手機邊小聲說:「怎麼會啊。等下別嚇瘋了哦,人都堵塞在門口。」第一次去領獎時,周杰倫開口很傲慢:「我不希望我講一半廣告就進來,我多講一點。
」結果實際又講得磕磕巴巴,事后承認自己「有點裝模作樣」。好在這種狀態沒持續太久,外界的認可很快追上了他自己的野心。《范特西》《八度空間》《葉惠美》幾張專輯后,2003年《時代》雜志將他稱為「亞洲流行音樂新天王」,同年全球有8億人從50個電台聽到了《以父之名》。關于他言行舉止和咬字方式的輿論拉鋸也在慢慢減弱,周杰倫的「愛面子」,變成了一種總能被他兌現的「屌」。
就像中學時代留長頭髮一樣,「與眾不同」和「嘩眾取寵」只有一線之隔,在他自己看來,對外界維持著狂傲姿態是件有好處的事,因為這樣也意味著沒有退路。他在采訪中被問「這麼愛面子會吃虧嗎」,周杰倫說還挺快樂,「演藝圈會有很多人攻擊你,想拿箭把你射下來。我愛面子那就得挺直腰板,然后繼續前進。」
某場演唱會前的準備時間,劉畊宏就發現過周杰倫又在強撐,他已經連咳了兩個月,桌上擺著一包包藥,雙手交叉看著窗外,幾個小時后就要登台。但看到朋友進了房間,周杰倫還是馬上「哈拉一些有的沒的,把壓力藏在心里」
。劉畊宏與周杰倫
強撐最后指向的野心是什麼呢?出道初期,周杰倫經常提自己的目標是羅大佑,影響力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成為「經典」,并把名字寫在音樂史上:「做歌手就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某次參加訪談節目,周杰倫連著變了好幾個魔術,還開玩笑說:「要提前想好副業,以后大家不聽我的歌了,我就變魔術去了。」當時他已經發完專輯《魔杰座》,專輯銷量連續第8年位居亞洲冠軍,但這年也經常被視為他作質量量下滑的開始。
變完魔術的瞬間,周杰倫會微微低頭,露出一副「剛弄出很厲害的東西,等著被人夸贊」的害羞表情,與他剛出道時的狀態非常相似。
后來上節目變魔術成了周杰倫的保留節目
不過更多時候,周杰倫的目標似乎不再僅是在音樂上持續創造和超越自我了。2005年他首次主演電影《頭文字D》,一舉拿下金像和金馬雙料最佳新人獎,「《頭文字D》非常安全,他不用演,穿穿衣服進去講講台詞就完了。」楊峻榮認為,去飾演另一個人「需要點不同的東西」,當時周杰倫還沒有,但處女作的成功還只是個開始。
《滿城盡帶黃金甲》讓周杰倫也能在頂級規格的商業大片中有一席之地。2007年,他自導自演的《不能說的秘密》回母校取景,周杰倫自己出資3成,影片最后成為了那年台灣票房冠軍。《大灌籃》圓了次青春期的籃球夢,后來的《青蜂俠》又進軍好萊塢,周杰倫的身份更加復雜,在更多領域內釋放著自己的能量。
周杰倫對電影的態度和魔術很像,即「音樂是專業,有成就很正常,興趣如果也有成就,會帶來加倍的開心」。但到再執導筒拍《天台愛情》時,他已經不能由著興趣玩耍了,必須考慮「這電影如果我不演,票房可能會有問題」,身份復雜的同時,責任也在變復雜。
轉變背后的一項核心因素是和方文山、楊峻榮合伙成立公司杰威爾,公司名JVR取自三人的英文名。周杰倫成了名副其實的「周董」,同時他也是公司的核心資產和最有效的盈利手段。「JVR」還有另一層含義:「just very romantic」,并不純粹追求商業。「我有個理想是蓋棟大樓,讓朋友們全住在里面。」周杰倫說,某種程度上,杰威爾也是這份理想的載體。
可杰威爾在藝人運營方面并不成功,其運作模式在新媒體時代還是老一套的「傳幫帶」,也就是讓周杰倫帶著新人上綜藝、拍影劇、助陣演唱會。但從南拳媽媽到浪花兄弟,從梁心頤到袁詠琳,杰威爾的藝人始終無法獨立打響知名度。「浪漫基因」影響下,公司還不時投拍《貓熊人》之類既不叫好也不賣座的作品。
浪漫帶來的不確定性需要周杰倫用音樂本業的穩定性來調和,從杰威爾時期的首張專輯《我很忙》起,周杰倫的專輯開始呈現出程式化的編排方式,快慢歌比例適中、「中國風」必須要有、「芭樂情歌」持續產出,早年家暴(《爸我回來了》)、反戰(《止戰之殤》)、環保(《梯田》)等多元選材則逐漸減少。
另一項變化是早年專輯中會有豐富的圖景式意象,如吸血鬼古堡(《威廉古堡》)、伊賀流忍者(《忍者》)、三國戰爭(《亂舞春秋》)、唐人街武斗(《雙刀》)、英倫探案(《夜的第七章》)等,這些作品的靈感基本來自電影和電子游戲,但在10年代,網絡發達讓聽眾獲取類似圖景的門檻降低,人近中年的周杰倫也很難在同樣的維度上持續給人新鮮感。
周杰倫也有疲憊之時,有次頭天做音樂做晚了,第二天公司還要求他起床拍廣告,曾經演唱會感冒也要硬上的周杰倫,靠假裝生病來推遲拍攝。「我其實可以隨時結束,說我不唱了。但我有責任感,我是唱片公司老板,要養很多人。」
從《東風破》起,「中國風」是周杰倫最穩定的創作序列之一,后來傳唱度極高的《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等歌曲讓周杰倫實現了與上一代人的和解,聽周杰倫、學周杰倫不再是被長輩嗤之以鼻的事。
他在《開講啦》里自述:「《菊花台》讓很多朋友的爸爸媽媽也認識我,還有很多老奶奶說喜歡,我才知道原來聽我歌的年齡層次這麼廣泛。所以我終于找到自己的特色,每張專輯要有中國風。」
有了全年齡受眾、被社會主流所接受,也象征著周杰倫和那個開創潮流的自己漸行漸遠。他需要考慮自己作品的價值導向,于是不厭其煩地對媒體闡釋:《稻香》是在金融危機、地震爆發的陰霾背景下,寫出的一首撫慰人心的療傷歌曲;《聽媽媽的話》可以告訴小朋友要孝順、要好好讀書……周杰倫的全民影響力達到頂峰時,也失掉了一些音樂表達上的反叛與銳利。
「寫歌要有計劃性了。」當被問及怎麼照顧不同聽眾人群的口味時,周杰倫說,「年輕時候我不管這些,寫得自己開心就好了。可進這個圈子久了,久了就會貪心,想讓聽我歌的人越來越多。」
《周杰倫的床邊故事》后,周杰倫連「鴿」6年,奶茶不離手,當當導師、打打游戲,被問為何不出專輯時「理直氣壯」說「因為我都在玩」,歌迷對他的稱呼從「周董」變成了「小公主」、「胖倫」。身形圓潤的同時,周杰倫展示給公眾的形象似乎也不再有任何棱角。
他早已不再卯著一口氣,沒拿到金曲獎就寫首《外婆》嘲諷、被狗仔追煩了就寫首《四面楚歌》痛罵。歌迷在演唱會上讓他唱《學貓叫》,他也就唱了,有攻擊也未必回擊。
輕松起來的外部原因,是「華語樂壇走向衰落」,2019年周杰倫自己在INS分享《以父之名》的MV,配文「告訴你們我為什麼現在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
此外,數字音樂進入版權時代,周杰倫甚至間接進入了資本市場,與他深度綁定的「巨星傳奇」
在2021年于港交所上市。于是他在某場演唱會上和歌迷開玩笑:「我寫了12首歌,聽就好,可以不用買,因為我不是靠這個掙錢。」平和心態還展露在許多方面,再面對「你為什麼能紅」的提問時,曾習慣擺出傲視一切姿態的周杰倫,竟也會說自己「靠蠻多運氣的」:「比我會唱的人有很多,他們就是少了伯樂。」
與之相伴的,是他每出一首新單曲,都有「審美庸俗化」、「作品口水化」的爭議,《不愛我就拉倒》《Mojito》等6首老歌還都被收入了新專輯。二十年后「周郎才盡」的聲音依然沒有徹底消失。
關于周杰倫的「創作瓶頸」,一種常見說法是「文章憎命達」,周杰倫在出道前和出道初期就走完了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往后一路坦順。而他偏偏又是天賦型的創作者,認為「寫歌不用擠,而是像尋寶一樣,只要靈感一來,大堆寶藏挖都挖不完」。可「寶藏」總有挖完的時候,當無法從現實際遇里汲取養分,作品厚度就很難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再對比周杰倫曾經追趕的目標,他可能永遠不會創作出像羅大佑的《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那樣能「代表時代」
,具備歷史和社會反思性的作品。可能也無法像李宗盛寫《凡人歌》《山丘》那樣,唱出對人生的豪情與豁達。他最熟悉的又能激起大眾共鳴的情緒載體,也許就和人們懷念自己聽歌的舊時光一樣,停在了青春校園里。不少歌迷打趣說,成家育女已經是周杰倫能遇到的最大生活變動,周杰倫也認為「有小孩開啟了另一種靈感」。《前世情人》是女兒幾個月大時亂按的旋律,周杰倫就把它們組合起來變成一首歌,而《等你下課》里的「高中三年我為什麼沒好好讀書」,也被他詮釋成:「有孩子了,就希望她不要再走自己走錯的路。」
對家人的情感本身是貫穿周杰倫創作生涯的母題,而他另一項創作上的原始驅動力其實只關乎「證明自己」。入行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天王級歌手,「寫歌想讓那些很紅的歌手唱,不給錢都沒關系。讓那些考上大學的同學覺得,這麼紅的歌是我寫的。」
顯然,在世俗層面的自我目標上,周杰倫早就沒什麼可證明的了。既然已經超越了「自洽」,習慣以「哥」自居也并不讓人意外。
至于藝術層面的目標,至少周杰倫自己曾認為:「藝術家要很天馬行空,要很幼稚……藝術到了極致,就是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