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廖運周開始
1948年12月3日,一則消息傳至蔣介石耳朵里:深受他信任和器重的廖運周,竟然起義投共了。
據號稱蔣介石私人「起居注」的《事略稿本》記載,當時蔣介石怒幾乎都失態了,咆哮道:彼(廖運周)為黃埔軍校第六期生也,此息如果屬實,則前途更為可慮。良以直系高級將領,于最近戰役中,被俘者故多,而自動投匪者,尚無其人,廖(運周)實為罪魁者矣!
翻譯過來就是:最近戰事不利,許多高級將領不是戰敗被俘就是殺身成仁,主動投降的還沒有。但打死我蔣某人也想不到,我那黃埔六期的弟子,一貫「濃眉大眼」的廖運周卻破了這例,他簡直罪無可赦!
所謂:啥都怕時間!如今人們都知道,廖運周是打入蔣軍內部的臥底,自然時機成熟后就該回家了。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不過,從廖運周起義這事分析,顯然這是開了國軍名將起義的先例,起到了一種示范效應。
果然在廖運周起義后,又有不少級別和影響力,高于廖運周的國軍將領,紛紛順應歷史潮流宣布起義,如今我們就盤點一下,都有哪些起義的國軍名將。
所謂國軍名將,也要分層次——就是級別的。最高層次的便是大佬級別,可比名將要牛多了,不是統領名將的封疆大吏,就是早期的風云人物,大致有四位。
傅作義劇照
二、四大佬
第一位最有名,是傅作義。起義前是國軍陸軍二級上將。由于筆者之前介紹過就不細談了!總之由于級別太高,再加上自己要求,所以在1955年時沒參與授銜,而是出任了水利部部長!
第二位是程潛,這位更是大佬,起義前是國軍陸軍一級上將,自然也不能參與授銜,最后程潛官至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程潛劇照
第三位是盧漢,他是云南王龍云的表弟,蔣介石搞掉龍云后,便升任他主政云南,妥妥一方封疆大吏,起義前是國軍陸軍二級上將,自然這種級別也就不必授銜了。
第四位是劉文輝,需要多說幾句了。他是老牌軍閥,號稱民國的「西康王」。可惜這個稱號,卻不是劉文輝所期待的。
因為他真正想當的是「四川王」,奈何卻被侄子劉湘擊敗,而劉湘則一屁股坐上了「四川王」的寶座。因此劉文輝,就只能當這個「西康王」了。起義前他是國軍陸軍二級上將,自然他也沒有參與授銜。
陳明仁上將
三、四上將
這第二個層次,才屬于真正名將,因為都給了名分,也有四位。
第一位是陳明仁,這個名字一出,許多人必會想起四平之戰!但陳明仁的成名戰,卻是在北伐時期取得。1925年北伐軍血戰惠州,陳明仁率敢死隊第一個沖上了城樓。戰后蔣介石帶頭高喊:「向陳明仁看齊!」
同時陳明仁的這一幕,也被咱周總理牢牢記住。在陳明仁起義后,周總理曾對他如此說:「 打惠州的時候,我還給你敬過禮哩!」
為何陳明仁如此有牌面?因為他是黃埔一期生,屬于蔣介石和周總理的學生或愛徒!可惜在解放戰爭時期,他雖打贏了四平攻堅戰,卻遭到陳誠的排擠。後來跟著程潛在長沙起義,1955年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董其武上將
第二位是董其武!他畢業于閻錫山的創辦的學兵團。跟孫蘭峰并稱「綏遠名將」,都是傅作義的手下。在傅作義起義后,他倆也在綏遠起義了。
後來董其武率軍跨過鴨綠江,參加的抗美援朝之戰。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孫蘭峰卻沒有被授銜,因為起義后他就不再擔任軍職了。
曾澤生上將
第三位是曾澤生!橫跨云南講武堂和黃埔軍校,1948年在長春起義。 參加了抗美援朝之戰,在第四次戰役中關鍵的「漢江阻擊戰」,就是曾澤生將軍的杰作。
此戰慘烈到當彭總來到前線指揮部時,竟愕然發現,能拿槍上戰場的僅剩下4個營4個連!彭總問曾澤生:「為何不向我匯報!」
曾澤生答:「彭總,漢江一戰,我們50軍終于能在兄弟部隊面前抬起頭了!」
壯哉,上將軍——1955年曾澤生被授予上將,實至名歸!
陶峙岳上將
第四位是陶峙岳,其實他理應劃歸大佬級別,是保定陸軍學校畢業的。之所以被劃歸名將,是因他跟張治中將軍關系非常緊密,甚至可視為是張治中的左膀右臂!
在1949年的9月,陶峙岳響應張治中號召,跟包爾漢一起,率十萬國軍在新疆起義!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四、為何卻不見鄭洞國?
看到這里,恐怕熟悉民國歷史的人,都會不約而同想起一位國軍名將:鄭洞國!他跟陳明仁一樣,也是黃埔一期畢業,屬于蔣介石手下的頭等悍將之一。在1928年時,就當上了國軍團長。
1933年,日寇侵犯長城各隘口,鄭洞國率部血戰古北口的南天門。在戰況最激烈時,曾提起手槍,親率手下沖鋒,盡顯中華男兒本色。也就是說,鄭洞國屬于最早跟日寇血戰的名將,打滿了整個抗戰時期——不但在國內抗擊日寇,還打出了國門率遠征軍痛擊日寇。
在解放戰爭時期,兵敗后于長春起義。
鄭洞國劇照
看鄭洞國這經歷和戰績,絲毫不亞于,甚至還略高于陳明仁。顯然在他起義后也理應如陳明仁等四位國軍名將一樣,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但為何卻被「遺落」了?兩點原因。
其一:屬于被迫起義。在長春被圍無法突圍后,鄭洞國便給蔣介石寫了絕命書(電報): 新七軍死傷慘重,已轉移陣地,以中央銀行為據點。職等一秉革命犧牲精神,誓流最后一滴血,以報黨國,決不有負鈞座付托之重。
隨后鄭洞國決定第二天殺身成仁,哪料轉過天來卻發現,枕頭下的手槍不見了——被其手下拿走了!但鄭洞國卻不知道,便開始尋找。守在門外的衛隊長文健等幾人,急忙跑來阻攔,鄭洞國這才沒自盡。
鄭洞國將軍
隨后他的參謀長楊友梅等人告訴他,已經跟共軍談妥,「當日朝天放槍,佯裝抵抗后放下武器」,鄭洞國眼見木已成舟,便答應了起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來到一樓大廳后,我怔住了,大廳里布滿了解放軍,我一切都明白了,面對這木已成舟的事實,我只得勉強同意放下武器,聽候處置。
顯然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就不是起義!故而筆者稱為「被迫起義」。
其二:鄭洞國自己的要求。跟傅作義起義后,要求去搞水利一樣。鄭洞國也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此事不見報,不廣播,只當他已戰死;二是不參加我軍組織的公開宴會等活動;三是做個平民百姓……
所謂「約三誓」,自然就要尊重他的意見,故而1955年授銜時便沒有鄭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