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 紫」發售也快一個月了,這一個月游戲的風評從谷底逐漸回升,從「評分最低的寶可夢」到「歷代最好玩的寶可夢」,「朱 · 紫」本身也是經歷了一個非常夸張的口碑回升。
而「朱 · 紫」的銷量記錄也讓它背上了一個「年輕人的第一部寶可夢游戲」稱呼,越來越多的人被寶可夢世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這個多彩世界。
GF雖然技術力堪憂,但他真的很懂「寶可夢」。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入坑,還有一些日常、且老生常談重新回到了時間線上:
「寶可夢的世界里,人到底會不會吃寶可夢?」
就像無數人孜孜不倦在正經游戲里尋找「澀澀」一樣,弄明白「寶可夢世界的食物鏈」是一件非常破壞游戲基調的事情。
不管是游戲還是動畫,寶可夢大多都被拿來訓練與對戰,它們會用更多的時間陪伴玩家,鮮少和「舌尖」
扯上關系。但這個問題同樣也不是空穴來風,在「朱 · 紫」中,貴為寶主的「毛崖蟹」也很難庇護它的同族。
在釀光市的九八酒吧,就有一道名為「油蒜毛崖蟹」的寶可夢料理,相信不用我多加描述,你也能猜到這菜的原材料出自哪里。
當然,料理只是其中之一,在吃完料理之后,回看代表可以代表寶可夢世界的精靈圖鑒,也會發現有太多關于「吃」的描述。
寶可夢到底能不能吃?為什麼老玩家會對‘吃寶可夢’這件事諱莫如深?如果不能吃,那為什麼圖鑒里,游戲場館里又有這麼多關于寶可夢味道的描述呢?
無論是游戲還是動畫,寶可夢的世界都是一個充滿生物多樣性的世界,這麼說可能非常「高中生物」,但實際上這些被設計出的寶可夢也都是受到動物、植物和神話生物的啟發,根據它們的原型、被設計賦予了各種獨特的外形與能力。
這種經由現實原型改編設計出的寶可夢,會自然而然地將一些現實元素帶到游戲之中。
在以游戲為主的神奇寶貝百科中,寶可夢的描述除了那些生活習性,有時候還會涉及到它們的食物鏈上下游。
就比如「比比鳥」,在圖鑒中里它有「會襲擊其他寶可夢,把蛋蛋和鯉魚王作為食物」的描述;又或者「向日種子」,百科中也毫不避諱的指出,它作為食物鏈底層會被烈雀所襲擊。
這些設定一方面讓寶可夢的世界沒有像異世界那麼遙遠,但在另一方面它好像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和諧。
當然,拋開食物鏈,在寶可夢的改編動畫里,也有不少關于「食用寶可夢」的展開。
小智一行人冒險途中,初次遇到大蔥鴨的時候,小智手里的寶可夢圖鑒對「大蔥鴨」的描述就已經是是「味道鮮美、瀕臨滅絕」,這種描述足以說明寶可夢已經開始真的和大多數人的生活產生了聯系。
與之相似的還有鯉魚王的橋段,先有鯉魚生魚片,之后又有「小霞」評價鯉魚王「只有骨頭沒有肉」。此時的寶可夢還不完全是冒險途中的伙伴,經常是被拿作作正經的「動物」,生活在一個類現實的世界里。這可能有點黑暗,但因為數量寥寥,所以影響倒也沒有那麼夸張。
不過有了這些內容的背書,「吃寶可夢」早就不是什麼值得避諱的事情了。什麼寶可夢好吃?怎麼用這些寶可夢做好吃的料理?成了幾年前的主旋律。
在搜索頁面檢索「寶可夢料理」,你會看到很多有創意,以寶可夢為主題制作的家用常食,這些寶可夢造型的料理與之前游戲、動畫背書的信息,糅雜在一起,在今年出現了一種更新的「寶可夢料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刷到過「烹飪月桂葉」的影片。它是一個YouTube主創作的動畫影片,其內容便是制作寶可夢料理。
不過與其他寶可夢料理不同的是,它的影片內容并不是從圖鑒直接跳躍到成品,而是從「把月桂葉擺放在案板上」開始。
畫面雖然沒有一滴血,但還是非常殘忍,請做好心理準備,酌情觀看。
去掉四肢,剝皮留芯,熟成之后擺放在餐盤里,完全看不出此前可能是一只寶可夢。
從案板開始的料理補全了寶可夢世界中一直模糊掉的「宰殺」這一環節。
也讓不少我這種對寶可夢料理持樂觀態度的人開始停下來思考,我們真的要去把寶可夢當成日常吃食來對待嗎?
順著主頁與索引,其實還能看到這位YouTube主所制作的其他寶可夢料理影片,例如海龜湯、蜥蜴血與烤肉飯。內容大差不差,都是在菜市場里隨處可見的處理食材的流程,但拍出來就是充滿了違和感。
這種違和感能從很多方面去解釋,但我想那并不是因為料理與寶可夢世界的不兼容。
而是因為料理而是YouTube主選擇了「三主寵」,這幾只打一開始就被當成伙伴的寶可夢。絕大多數玩過游戲、看過動畫的人可能都很難接受它們受到這樣的對待。
我并不喜歡這一類殘忍的影片,直截了當地揭開任天堂一直不愿意展現的內容并不能顯得多麼成熟,相反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厭煩這種惡趣味。
有人說,這才是寶可夢世界該有的樣子。這幾年寶可夢世界也有不少的變化。為了規避「食用寶可夢」之類的話題,動畫已經很少再拿寶可夢料理作為噱頭,而游戲中除了細枝末節也鮮少有相關內容的具體描述。
寶可夢的故事也隨著時間被進一步修改。事到如今,寶可夢世界的樹果已經可以解決絕大多數寶可夢的捕食問題,而人則是在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下成為了「素食主義者」。
這種改變見仁見智,我想順著這一層看似獵奇的「寶可夢料理」和大家聊聊曾經沒那麼「6+」的寶可夢。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皮卡丘之父——首藤剛志」,他是寶可夢無印篇的主力編劇,劇本統籌,是構筑初代寶可夢世界觀的創作者。
在首藤剛志的筆下,不只是寶可夢有現實依托,寶可夢的世界也是借地球為藍本,以戰后的日本為原型進行的設計。
在早期,你會看到寶可夢世界里有著明顯的國籍差異,有著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十歲成年法」,還有著現在想都敢不敢想的寶可夢世界大戰。
在初版的設定里,寶可夢世界與現實世界極為相似,你會在動畫中看到一些現實生物,也能在游戲中找到淪為「計量單位」的現實動物。
彼時的首藤剛志,在他筆下的寶可夢世界中恣意創作,嘗試去探討不同生命、種族存在的意義。
也曾經寫下劇場版中,超夢尋回自己存在的意義,以寶可夢的身份對人類進行反擊。
在這個初版世界中,原生生物逐漸滅絕,而寶可夢越來越多。主創團隊也并不避諱寶可夢與食物的關系,而是用更多的筆墨大方地去探討了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當時首藤剛志想創造一個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看了都能產生共鳴的一個寶可夢世界。這個世界也就成了現在寶可夢愛好者嘴里所謂的「首藤剛志原案」,特指了負責口袋無印篇動畫腳本的首藤剛志的世界觀出版設定。
雖然這部分設定隨著首藤剛志在2010年去世,已經無法考證,但是依然在網絡社群有著相當高的討論熱度。
你可以發現寶可夢在一開始并不是那麼質樸的世界,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中都有著不同的煩惱,而現在寶可夢世界幾經轉折,腳本作家換了一輪又一輪,已經成為了一個幾近架空的和諧世界。
但我想這并不意味著幼稚。不再著墨于自然,也可以像「朱 · 紫」一樣,用更多的篇幅去講述一段寶可夢與人的陪伴,用更多筆墨去刻畫幾個因為學院霸凌而受到傷害的學生。
寶可夢的世界經過了20多年的變遷,少了很多內容,但同樣也多了很多有意思的內容。而現在,「吃不吃寶可夢」,早就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