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時候越是琢磨老祖宗的這句話,就越感覺「大道至簡」。妳還別不信,就說三國時期吧,孫劉聯盟后,哪怕曹操當時一手王炸,都在赤壁慘敗。
關羽威震華夏,都牛皮到滿天爆飛了,卻一個曹孫聯手過后,蜀漢上揚態勢急停,掉頭向下——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劉備幾乎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可能。
因此看過三國的人,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正史,幾乎都把「最強攪屎棍」的稱號送給東吳。倘若當時是雙雄爭霸的格局呢?恐怕已經是一戰定乾坤了,就是因三方攪合在一起,才搞得局勢撲朔迷離,又瞬息萬變。
所謂,沒有想不到,只有更想不到,其實至今依然如此!還不信?那再瞅瞅如今的俄烏。
若僅僅是兩家交手,結局早定了,就是因又攪合上了第三方,才搞得眼花繚亂。都在喊我的形式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優勢在我,勝利也必然屬于我。但明眼人卻看得真:優勢不優勢的先放一邊,反正這個冬天實在冷……
其實這種局面不新鮮,因為三國時期就出現過,一戰過后,魏蜀吳都拍著胸脯叫:我贏了。實則卻輸得一個比一個慘,這既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其一:為何發生?
夷陵之戰為何發生?《三國演義》的意見是,劉備為了給二弟報仇。但通過分析正史卻能明白,報仇僅是一個方面,最關鍵的因素便是:荊州一旦丟失,蜀漢就會被封死在西川,沒辦法完成一統江湖了。
這點在後來被印證過了,這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除了第一次錯用馬謖外,其余的幾次都是嚴重受制于糧草問題,而不敢展開手腳。若是由荊州出擊呢?那荊州號稱天下之腹,那還會這麼難嗎?
因此,劉備只要不想偏安一隅,就必須要打這一仗!「關羽至死都是我兄弟」的說法,能成立卻不實際。
那麼東吳為啥要殺關羽,奪荊州,給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口實?許多人都曾表示:孫權這波操作臭不可聞,筆者之前也是這觀點,但若參考如今的俄烏,則突然發現:孫權這操作,完全是必然的結果!
對于孫權來言,他的首要目標,不是一統江湖,而是保證東吳的相對安全。事實已經證明,曹魏的水軍就是渣渣,孫權依靠水戰,完全可以抵御曹魏進攻。曹操就是因水戰打不過,才說了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對不對?
但關羽可謂奇才,單挑可斬顏良,統兵可為主帥,最讓孫權恐懼的是,關羽還精通水戰,如水淹七軍。這就是為啥關羽鄙視江東的底氣——陸戰擺陣,騎兵對砍,單挑獨斗,妳東吳都不是對手。而妳引以為傲的水戰,我關二哥,也照樣不怕妳!
現在問:妳若是孫權,妳還會放過關羽嗎?還會容忍關羽坐鎮荊州?這完全是一只大老虎。人家是出門遇貴人,我孫權卻出門遇老虎。所以由關羽掌控的荊州城池,就必須要變成東吳的地盤,如此才能實現 「自保目標」,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
所以,孫權這才跟曹操聯盟,必須要搞得關羽,奪了荊州,這是東吳的底線所在,不是攀交情,論關系可改變的——所謂誰能掌控了荊州,誰就擁有主動權,和更大的回旋空間,就會逃離被提前干掉出局的悲劇。
其二、曹丕為何不下場?
所以,夷陵之戰的爆發,就是圍繞荊州的控制權展開的。三方中唯一超脫其外的便是曹魏。這也是曹丕選擇不下場的根本原因。
劉備和孫權,為荊州打得越慘,越長久,越難分勝負就越對自己有利!反之,若自己下場參戰,無論攻擊哪一方,都極有可能搞得劉備和孫權,為了活命再唱聯盟歌。
比如,曹丕若攻擊孫權,真就以為劉備會一鼓作氣,把孫權打死?想都別想,劉備必會坐地起價,以曹丕為籌碼,拿回荊州后,掉頭跟曹丕打——甚至更損,劉備直接跳出去了,看著曹丕和孫權掐架。
若曹丕攻擊蜀漢?更不現實!一則,就憑西川那地理環境,如何能一鼓作氣破之?須知劉備這次出征,沒有帶魏延、趙云、諸葛亮等人,魏延就坐鎮漢中呢。
二則,孫權會趁機打慘劉備嗎?想都別想!估計也是要坐地起價,拿著曹丕當籌碼,咬下劉備一塊肉后,再聯盟一起來揍曹丕——甚至脫身而去,看曹丕和劉備互撕……因此,曹丕不下場,就是看出了這些變化。
強調一下,夷陵之戰時劉備不是如《三國演義》所說的,帶著傾國之兵前來的。事實是,他僅帶著四五萬人馬。就憑這點兵力,擺明就是一次「局部會戰」,根本就不是跟東吳的「攤牌之戰」。
換句話說就是,劉備賊著呢,留著回旋空間和后手,根本不是傻兒吧唧的在賭命!
如今,劉備、孫權和曹丕,都是啥態度,已經基本清楚了。即,夷陵之戰無非是劉備丟下來的一個誘餌,勾引曹丕咬鉤。
孫權是兩頭防,一面贊美曹丕是三國的燈塔,江湖的希望,我要抱妳一輩子的大腿。一面防范劉備騎著熊沖擊,推倒荊州,那就又回到之前,在熊爪下瑟瑟發抖的日子了。
曹丕則堅決不咬鉤,一面要求孫權:信丕哥,得永生,把妳的好東西,都給我送來吧。 一面又期待雙方,打死一個才好。于是夷陵之戰,就這樣被打成了奇怪的對峙,三方其實都在等對方先出錯。
四、戰后都喊贏了,卻都輸慘了
最終的結果是劉備出錯了!這是必然。因為對劉備來言,夷陵之戰也是有上中下三策的!
一鼓作氣,就憑自己的熊掌,一擊之下就拍來荊州,這是上策。可惜沒實現。
對峙中,曹丕下場去揍孫權,這是中策。奈何曹丕就是不咬鉤。
完全這麼干耗下去,則是下策——兩手空空,無法交代是小,打不開蜀漢爭霸天下的局面是大。所謂蜀漢若沒了,還要啥三國?
這就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前后的困局。不打不行,會被封死!打,籌碼太少,受制于人的地方太多,打成啥樣根本不可掌控。
所以劉備敗了,逃回白帝城。但哪料此刻,劉備卻變相宣布我贏了。因為他夷陵大敗后,曹丕終于出擊東吳了。劉備連忙給陸遜寫信:別嘚瑟,如今曹丕在揍妳,我老劉也馬上要發兵夾擊,看我怎麼干掉妳!(《三國志》: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
陸遜一面對抗這曹丕,一面回信給劉備,表示我才是贏家:妳吹個啥牛皮,再敢來我還揍得妳滿地找牙!(《三國志》: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余,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至于曹丕,他早就宣布自己贏了,那是劉備連營七百里后就說了:劉備必敗。終于論到我上場了吧。(《三國志》: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于是曹丕親統兵馬前來滅東吳,哪料卻最終勞民傷財一波,啥好處也沒撈到,又灰溜溜跑回去了……
等于一個夷陵之戰,三方一個輸得比一個慘。蜀漢輸了未來,導致劉備最終病死白帝城——敗而不亡。
孫權雖贏了,卻最終又要跟蜀漢聯盟——勝而不利!
曹丕本來局面最有利,結果卻是勞民傷財,勞而無功一遭,也虧了——王炸一手,卻打出了最爛的結果。
那麼為啥會如此?筆者只能再強調一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任何事先推演,事后復盤,都無法完全解釋清楚。只能廢話一般的說:一切皆有可能。但在這可能的背后,卻是數不清的因素在共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