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眾多豪杰中有「三個半圣人」,其中曾國藩算半個,另外三人是孔子、王陽明、諸葛亮。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讓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得以茍延殘喘數十年。不過,如此厲害的朝廷重臣,卻不是出身在世家大族里。
據《清史稿》記載,曾國藩生于「耕讀之家」,說得通俗點就是一個農村娃。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直到第七次才考取到秀才。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不僅出身平凡,沒錢沒人脈,天資也算不上聰穎,那為何曾國藩還能在官場中摸爬滾打數十年,最終位極人臣呢?
因為曾國藩信奉「男人欲成大器,人脈次之」的道理,他沉浮多年,觀遍世間萬事,從中得出了四句真言。
如果你能像曾國藩一樣,將這四句真言悟透,或許有朝一日,你也能出人頭地。
「堅忍支撐,可建非常之業」
曾國藩將這句話概括為「挺」,意思就是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下去,哪怕遇到再多的艱難困阻,都要挺過去,唯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挺」字仿佛已經刻入了他的基因。出生在農村家庭,曾國藩沒有認命,他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所以一有時間,曾國藩都會捧起書本,努力鉆研,這樣的習慣,直到他老年也沒有改變。
曾國藩六次名落孫山,可他沒有因為考試的失敗,就此放棄讀書,而是以更加刻苦的狀態,去迎接下一次考試。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第七次會試中,曾國藩一舉中第,成功走上了仕途。
進入官場后,曾國藩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在太平天國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時,主動挺身而出,組建了一支驍勇善戰的湘軍,成功鎮壓了叛亂。
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布滿荊棘的,沒有任何人能一帆風順地過完一生,若是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那這輩子都沒有辦法取得勝利的果實。
因此,成大器者,人脈次之,唯有堅忍支撐,努力挺下去,才可建非常之業。
「做事果斷,不要猶豫不決」
李鴻章曾在蘇州斬殺降敵三萬,曾國藩在得知此事之后,評價李鴻章「殊為眼明手辣」,言語之間,不乏贊賞之意。
按理來說,曾國藩身為一代儒圣,其思想主張應該是以和為貴,一視同仁,那又為何會對李鴻章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事實上,李鴻章可是曾國藩的親傳子弟,他的為人處世和政治手段,都承自老師曾國藩。
李鴻章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曾國藩絕對不像他表面看上去那麼文質彬彬,儒雅溫和。
他對待匪患時,奉行的可是「亂世須用重典」的原則,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放過一個。因為手段過于心狠手辣,曾國藩人送外號
「曾剃頭」。可翻看清末晚期的歷史,若不是曾國藩做事果斷,不心慈手軟,清朝早就在百年前覆滅了,哪里還能茍延殘喘數十年。
所以,一個人要成就大業,就不能優柔寡斷,猶猶豫豫,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自己遲疑了片刻,明明到手的機會卻溜走了。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
身在朝堂之上,就必須學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然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曾國藩在官場沉浮多年,一直秉持著「敬」的處事原則,他曾說過:「不敬他人,是自不敬。」
雖然朝堂波詭云譎,但能進入官場的無一不是人精,你用真摯且敬重的態度與人交往,自然也能獲得他人的尊敬,這就是為官之道。
無論對方官位高低,年齡大小,曾國藩都一視同仁,尊敬有禮 ,因此他不僅獲得了周圍人的贊賞,還收獲了大量的人脈關系。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也意味著要與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而與人友好交往的前提就是,要學會尊敬他人。
「容得別人短處,乃是豪杰舉動」
雖說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手段十分狠辣,但縱觀他的一生,其實可以發現曾國藩是一個極其大度的人。
盡管曾國藩學識淵博,通曉治國之道,但議論國事之時,也免不了會與人意見相左,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曾國藩并不會與人爭執,而是以包容的態度處理問題。
就拿同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來說,兩人一文一武,在對待太平天國的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左宗棠甚至上書彈劾曾國藩調度不當,指揮無能。
要知道,左宗棠能當上朝廷命官,還是全靠曾國藩舉薦,面對左宗棠的斥責,曾國藩并沒有生氣,反而用一顆赤誠之心,化解了兩人的矛盾。
在曾國藩看來,容得別人短處,乃是豪杰舉動,若是一味與人爭論不休,不僅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會傷及自身,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曾國藩的四句真言放到現代社會來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理名言,一個人若是真正掌握了「挺」、「辣」、「敬」、「恕」,就可以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