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時代,平民百姓要想跨越階級,進入仕途,就只能通過朝廷舉辦的科舉考試來實現,而這里的考試,就分為文舉考試和武舉考試。
文舉考試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內容,拔得頭籌者,就可以得到狀元的稱號,進而入朝為官。
科舉考試是古代最公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它吸納了大批出身于中下階層的人,豐富了社會階層的多樣性,尤其是唐宋時期,呈現出了蓬勃的進步性,推動了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封建王朝的進步。
兩相對比之下,武舉考試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在歷史上,武舉考試大概舉辦過五百多次。與文試相比,武舉考試的關注度要低得多。
而通過武舉出來的進士們,地位也比科舉出來的要低,所以歷朝歷代的武舉考試,都是在被廢除和被重建中反復橫跳。
與文舉一樣,武舉考試的第一名,也被稱為狀元。據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大約280個武狀元。
其中,張三甲算得上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位,他是大清最后一位武狀元,連霍元甲也不一定能奈何得了他。
1876年,張三甲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張家家境貧寒,雖然祖祖輩輩都是練武之人,但和一般的農民子弟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張三甲自幼就喜歡舞刀弄棍,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天賦。
在長輩的教導下,張三甲漸漸學會了槍、刀、弓箭、鞭子等等武器,雖然他接觸的武器很多,但張三甲卻將每一項都掌握得很好。
再加上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長大后的張三甲對所有的武器都了如指掌,游刃有余。張三甲不僅精通十八般武藝,且力量也異于常人,可以輕易將武館門前的石獅子抬起來。
在張家人看來,張三甲是世間絕無僅有的練武奇才,將來必定能成就一番事業,跟著家中的長輩再這樣學下去,只會埋沒了張三甲。所以張家人便開始四處找關系,想為張三甲尋得一位良師。
皇天不負有心人,著名的武學大家楊國昌 ,在聽聞了張三甲的事跡后,便同意了收他為徒。
張家人喜出望外,連忙帶著張三甲登門拜師。自此之后,張三甲就跟隨著楊國昌學習武藝,張三甲本就很有天分,再加上楊國昌的指導,簡直就是如魚得水,進步神速。
二十一歲那年,張三甲學成出師,在楊國昌的建議下,張三甲參加了同一年的武舉考試,并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了最后的會試。
在這次的會試中,張三甲是最窮酸的那一個,他穿著一身簡陋的衣服,又沒有足夠的錢去送禮,所以很多人都瞧不起他,認為他不可能奪魁。
然而就在會試的前幾日里,張三甲遇到了生命中最大的貴人——恭親王奕䜣,那時的恭親王奉命前來巡視演練場,一眼就看上了正在打拳的張三甲,并將他收到了門下。
恭親王奕䜣
有了恭親王做靠山,張三甲的身份地位自然提高了不少,而他也不負恭親王所望,在會試中大展身手,小小的比武台,被張三甲打出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這讓看台上的光緒帝非常滿意,當即欽點張三甲,為此次比試的魁首,并賜下了武狀元的稱號。
不過那時候的清朝早已搖搖欲墜,連朝廷都快沒了,更不用說挑選人才,讓他們大展宏圖了。
因此,張三甲的武狀元不過是一個虛名。但有總比沒有好,一個武狀元的稱呼,就足以讓張家光宗耀祖,讓張三甲名滿天下了。
之后沒過多久,清政府就取消了武舉考試,而張三甲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
有了這個名頭,自然就有很多習武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來挑戰張三甲,其中就有家喻戶曉的武學宗師霍元甲。
據說,張三甲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讓霍元甲率先出手,而霍元甲也不客氣,直接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腳法。
霍元甲
然而,讓霍元甲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用盡全身力氣踢出的三腳,竟然被張三甲全部承受了下來,而且面不改色,紋絲不動。
霍元甲看此情況,自知不是張三甲的對手,便自愿認輸了。
從此之后,張三甲的名聲更甚,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可謂是真正的光耀門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