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朝的名將,大家肯定首先就會想起抗金英雄岳飛,畢竟他的事跡流芳千古,引無數人為之歌頌。
但事實上,宋朝還有另一位鮮有人知的大將—何灌,他在對陣遼軍的時候,曾向敵人三次射箭,卻三箭皆歪。
但是何灌就是憑借著這三支箭,將百萬遼軍嚇得落荒而逃。
何灌,生于北宋年間,是開封祥符人。他生來力氣就大,彎弓射箭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懷著報國之心,何灌年紀輕輕便投身軍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
本來何灌在武學上就很有天賦,曾武科登第,在軍中磨煉的這些年,何灌練得一手出神入化的箭術,可以說,少有他射不中的東西。
在何灌還是一名小將士時,就跟著大軍與西夏作戰,彼時兩軍交戰,每個人都殺氣騰騰,只要與敵人相遇便定會下死手。
何灌雖然年齡小,卻沒有被這個場面嚇到,他不慌不忙地掏出懷中的弓箭,對準向他襲來的敵人就是一射,箭一離弦,以肉眼快要捕捉不到的速度,穿透了第一個身帶盔甲的敵人。
讓人震驚的是,這箭在射穿人胸膛之后,竟然沒有停下,透過人的身體,直直地射向了后面的敵人。
一箭殺死了兩名敵人,這讓為首的將領對何灌刮目相看,他認為何灌是天降神將,應該委以重任。
于是將何灌的英勇事跡,被上報給了朝廷。朝廷一看,這不是天佑我大宋嗎,便立刻下令將何灌從小小的士兵提拔到了將軍一位,并派他鎮守邊關。
當時,遼國屢次侵擾大宋的邊境,攪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何灌本就是愛國男兒,又血氣方剛,聽聞這個消息便帶領著幾百人的軍隊與遼國周旋起來。
可能你不信,幾百人怎麼抵擋得住遼國幾萬人的大部隊,可事實就是何灌所在的軍隊,不僅和遼國打得有來有回,何灌還用三箭,就將遼國的軍隊,嚇得落荒而逃。
那個時候,遼國并不愿與宋朝真正地撕破臉皮,不過不動真格,給宋朝找點苦頭吃,遼國還是很樂意干的。
有一天,雙方的軍隊再次交戰,遼國大軍早就聽聞過何灌的大名,指名道姓地讓何灌出來迎戰。
遼國的將軍對何灌說,聽說你的箭術很好,可敢和我比試一番,若你贏了,我就退兵。
何灌聽了但笑不語,拿起身旁的的弓箭,便朝著遼國的士兵射去。將軍打仗,小兵遭殃,一看何灌對準了自己所在的方向,一些膽小的遼國士兵嚇得瑟瑟發抖,心中暗道死定了。
可不曾想,何灌朝著遼軍連射了三箭,卻沒有射中一個人。見此場景,遼軍們哈哈大笑,紛紛嘲諷何灌是個有名無實的廢物。
為首的遼國將軍派人去撿何灌射歪的箭,準備送去宋軍羞辱何灌。小兵找了半天,終于在后方的懸崖附近發現了箭支,等到小兵走近一看,卻徹底傻眼了。
這三支箭竟然齊刷刷地射入了懸崖上的大石頭,而且扎得很深,要幾人合力才能將其拔出。
小兵將箭帶回,并向遼國將軍稟告了這件事。遼國將軍聽到小兵描述的場景后,也嚇了一跳。
他的武藝已經是遼軍中的翹楚,讓他從那麼遠的地方向懸崖射去,能不能深深扎進石頭里先不說,光是箭到那個位置就很懸乎了。
這個時候將軍明白了,何灌并不是射不中箭,相反,他的箭術高超,無人能及。他不愿射中遼國士兵,不過是給遼國的面子,表明不愿與遼軍開戰的心罷了。
想到這里,遼國將軍認為雙方要是真的打起來,誰輸誰贏還不一定,自己能不能活著下戰場,也是個未知數。
于是他不敢再隨便招惹何灌,便帶領自己的部隊快速,退回了邊界線。
何灌屢立戰功,帶領著部隊在宋朝邊境上嚴防死守,他的名字也響徹了其他覬覦宋朝領土的國家。
不過礙于何灌太過勇猛,大多數時間里,他們也只是想想而已。可再神勇的將軍,如果沒有英明的君主,也是枉然。當時的金國雄心勃勃,想要征服天下,對宋朝發起了戰爭。
何灌在聽到朝中大臣荒唐的建議后,立馬站出來向宋徽宗進言,認為應該將軍隊全部的精銳集結起來,才能抵擋住金國的大兵。
可徽宗根本不聽從何灌的意見,執意讓他帶領著一支普通軍隊前去迎戰。何灌無可奈何,只能帶軍北上,可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
那時的金國軍隊訓練有素,作戰能力極強,而何灌這次帶領的軍隊,不僅沒有嚴格地訓練,甚至還有不少老弱病殘。
何灌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軍,絕不認輸,與他們奮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傷勢過重死于戰場之上。
何灌的離世,讓宋朝失去了一位真正愛國愛民的將軍,宋朝也因再無可用之人而被金朝侵略。
在那個朝廷腐敗,君王昏庸的時代,相比于同是舉世英雄的岳飛而言,為國戰死沙場,可能已經是何灌最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