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戰國時期一位能文能武的優秀將領,他不僅有像廉頗一樣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還十分擅長軍事謀略,是秦滅趙國的最大阻礙者。
有人曾評價李牧說「李牧不死,趙國不亡」,秦國也沒有辦法統一六國。這就讓人好奇,歷史上的李牧真的有這麼厲害嗎?如果給他生存的機會,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據記載,李牧是一個右臂無法伸直的殘障人,他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靠的不是高強的武藝,而是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這一點,從他與匈奴的對戰之中就可以看出。
那時候的匈奴連年災害,凍死了無數的牛馬羊群,很多匈奴人連基本的生計都沒有辦法維持,面對這樣的情況,生性彪悍好斗的匈奴人,只能將目光打到了作為近鄰的大漢朝身上。
于是在那幾年的時間里,匈奴人三天一小搶,五天一大搶,讓漢朝邊境的百姓們苦不堪言,可當時正值七國爭霸,所有的精銳兵力,都調到了中央,根本沒有閑工夫管邊境人民的死活。
而李牧在得知了邊境的情況后,決定挺身而出,改變這一切。他只身來到雁門關,向周圍的居民收集匈奴人的情報,制定好作戰的計劃。
與急性子的匈奴人不同,李牧并沒有貪功冒進,而是采取了示弱的手段,每次遇到匈奴入侵的時候,李牧都會要求軍隊退居營地堅守,絕不主動應戰。
幾年過去,漢朝的兵馬幾乎沒什麼損失,而匈奴的統治者則認為李牧是一個膽小鬼,于是便從最開始的小心謹慎,變成了肆無忌憚地入侵。
直到有一次,李牧再次佯裝戰敗,將幾千人故意丟到了匈奴面前。匈奴的單于聽說了這個消息,立即帶著一大批軍隊攻了進來。
然而這正中了李牧的下懷,他在匈奴大軍的必經之地,布下了大量奇兵,用于吸引匈奴人的注意力,
而他自己則親自帶隊,從匈奴的左右兩側包抄過去,這一場戰爭,大漢的軍隊一改往日畏畏縮縮的樣子,李牧更是騎馬持槍,殺敵無數,直接擊潰了匈奴大軍,
斬殺了匈奴整整十萬兵馬。此后的十多年里,匈奴再也不敢前來接近趙國的邊境,而李牧也得到了趙國統治者的重用,其威名更是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之后和秦國的一系列對戰中,李牧從未有過敗績,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
尤其是肥之戰中,秦軍挾大勝之勢歸來,在趙國城外虎視眈眈,面對號稱七國最強的秦軍,李牧絲毫沒有膽怯之意。
他采用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牢牢把控住了戰場的主動權,又帶領軍隊北上,重創了秦國的主要軍隊,最終以少勝多,殲滅了秦軍數萬兵馬。
這一場勝仗,為趙國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秦國見趙國這個骨頭十分難啃,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國家身上,趙國也因此多延續了幾十年。
可惜,世有千里馬,卻難有識得千里馬的人,那時候秦國大將王翦,認識到李牧是個巨大的威脅,要是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就很難快速取勝。
于是王翦派出奸細,在趙國散播謠言,謊稱李牧勾結秦軍,意圖謀反。而昏聵的趙王得知這個消息后,勃然大怒,命人暗中布置圈套,斬殺了李牧。
由此才會有人感嘆「李牧不死,趙國不亡」。他們認為,如果李牧沒有含冤被殺,他就能力挽狂瀾,重新書寫七國的歷史。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國在經歷了多次戰爭之后,國力早就處在了一個極其微弱的狀態了。而秦國在歷代君王不遺余力地發展下,實力早就遠超其他六國。
嬴政即位后,將秦國的主心骨放到了攻打其他六國之上,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光靠李牧一人之力,還不足以改變歷史的走向。
而且除去秦軍的威脅之外,趙國自身的政治、民生也存在很大問題,就算沒有秦國,趙國自己也會走上覆滅的道路。
李牧可以拯救趙國一次兩次三次,但不能拯救趙國一輩子。如果趙王沒有將李牧斬殺,或許趙國還能多茍延殘喘幾年。
但是要想徹底改變這個結局,光靠李牧一人之力是不行的,趙國需要的是千千萬萬個像李牧的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