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來自歐洲的「魔女」,是如何變成日本「魔法少女」的?
2023/01/10

日本的「魔法少女」從誕生之初就注定與「西式魔女」不同,這些少女們所追求的是一種希望,以至于她們本身就變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在日本動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魔女」這個形象。無論是《魔女宅急便》《小魔女學院》中的「 西式魔女」。還是《魔法少女小圓》《光之美少女》《美少女戰士》中的「 日式魔女」(魔法少女)。

可以說現在的日本動畫中「魔女」已經是 最重要、最神奇的元素之一。

《魔女宅急便》

《魔法少女小圓》

很多時候我們能感受到「魔法少女」

和「魔女」似乎隱約有著一絲聯系,但更加明顯的是:她們是2個不同的類別。如果我們簡單進行總結,或許可以得到下面這張表:

魔法少女與西式魔女的大致區別(不絕對)

但是,相信這種簡單粗暴的總結是無法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的。而筆者也一直好奇下面這幾個問題: 日本的「魔法少女」這種神奇物種究竟從何而來?到底什麼是「魔法少女」?而「魔法少女」與「西式魔女」究竟有何淵源?

這篇文章,就來為你詳細解惑。

從「Witch」到「魔女(マジょ)」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魔法少女」的源頭與歐洲的「魔女」是有很大關系的。

什麼是魔女?魔女或者女巫(Witch)的概念最早誕生于歐洲,早在《圣經舊約》中便有著反對巫術(Witchcraft)的相關法律記錄。日文中將「Witch」翻譯為「魔女」,而在中文里或許更多使用「女巫」這個詞。

女巫形象大多是身穿黑色長袍,長著大大的鷹鉤鼻,佝僂著腰的老嫗。她們終日與黑暗為伴,沉溺在可怕的巫術中,是危險、神秘的標志。

早期畫作中女巫的形象(右上):漢斯·巴爾東·格里恩《The Bewitched Groom》(Hans Baldung Grien,1544)

《魔法圈》中的年輕女巫形象(The Magic Circle,William Waterhouse. 1886)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中的女巫

在以往世人眼中,巫術是女巫們與魔鬼的交易,或與魔鬼崇拜相關,他們把所有超自然現象或者厄運都歸結于邪惡的女巫們。

著名歷史學家 羅納德·埃德蒙·赫頓(Ronald Edmund Hutton,1953,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授)在 《女巫:恐懼的歷史,從古至今》(《The Witch: A History of F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2017)這本書中從現代視點出發,對巫術的5個關鍵特征進行了概述:

1.傳統上,巫術被認為是巫女們使用魔法對他人造成傷害或不幸;

2.巫術被女巫用來對付她們所屬的社會(community);

3.巫術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經常被認為涉及與魔鬼的交易或信仰;

4.巫術的力量被認為是通過繼承或啟蒙獲得的;

5.巫術可以通過防御魔法、信仰、恐嚇或對女巫進行肉體刑罰來擊敗。

就像在莎士比亞代表作之一 《麥克白》(1606)中,弒君的麥克白印證了女巫們的三個預言,成為了國王并最終走向末路。麥克白看似被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女巫所蠱惑,但所謂的預言只是麥克白自身的貪婪、欲望等人性弱點的外化,最終才導致了這出性格悲劇。

1971年波蘭斯基版電影《麥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1948年奧遜威爾斯版電影《麥克白》中的女巫

雖然在歐洲中世紀(公元5世紀-15世紀左右)甚至更早之前便存在女巫和巫術信仰崇拜的記錄,但是由于中世紀(尤其是中后期)人們對未知力量的恐懼,以及天主教排除異端、貴族間政治斗爭的目的,「女巫」逐漸成為了被迫害的目標。尤其是1486年臭名昭彰的 《女巫之錘》(Malleus Maleficarum)這本書出版后,掀起了整個歐洲「獵巫(Witch-hunt)」的[高·潮],該書極其夸張地宣傳了女巫和巫術的危害,并教導人們如何對女巫施行酷刑。據統計在1450-1750年間在西歐便有超過45000人因涉及「女巫」或」巫術「的罪行被處決。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便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重要人物,法國民族英雄 貞德,身為女性的她不僅帶領法軍收復了大量被英格蘭占領的土地,并且在她的支持和護送之下查理七世才得以順利登基加冕。而當貞德被俘虜后,由英格蘭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

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最終1431年5月30日年僅19歲的貞德被活活燒死。

直到啟蒙運動(17-18世紀)以及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現代科學的出現才逐漸驅散了封建迷信的魅影。而在現代世人看來女巫及巫術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力量和魔法的想象,普遍存在于各類藝術作品中。

《女巫之錘》扉頁

圣女貞德之死

那麼我們所說的歐洲的「Witch」是如何變成日本的「魔女(マジょ)」的呢?

日本東洋大學 大野壽子等學者在論文 《為何「witch」或「Hexe」能被翻譯為「魔女」——日本「魔女」以及「魔」的系譜》中,對「Witch」以及其德語「Hexe」是如何被翻譯為日語「魔女(マジょ)進行了詳盡的考據。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19世紀60-90年代左右)翻譯出版的

《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鴻盟社、1890 年)中便有著對「Witch」的介紹,此時對應的日文翻譯大多是「巫女」「女魔法師」等詞。

而根據上述論文考據,「魔女」這兩個字第一次組合使用出現是在1891年由 涉江保翻譯的 《西洋妖怪奇談》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涉江保在文章中使用的「魔女」一詞特意添加了注音「まつかひをんな」而非「マジょ」,即「使用魔法的女人」(魔法を使う女)。

《西洋妖怪奇談》(1891)中,日本文章里首次出現「魔女」一詞

在這之后「魔女」一詞再次被組合使用是出現在1902年10月《萬年草》雜志, 山君翻譯的格林童話 《糖果屋》(ヘンゼルとグレエテルと)中。《糖果屋》講述的是:被狠心的繼母和父親拋棄的兩兄妹誤闖進吃人魔女的小屋并被抓住,但是兄妹倆憑借智慧和勇氣逃出了小屋并最終回到家中的故事。

山君原名 森于菟,是《萬年草》的創刊人 森鷗外的長男,而森鷗外則是日本著名的翻譯家、小說家、評論家,與同時期的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并稱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在《糖果屋》中出現的「魔女」兩個字并沒有添加注音(ルビ),因此這很有可能是「寫作魔女,讀作マジょ」最初的案例。

後來「魔女」一詞出現在各類文章中,甚至在一些詞典中也按照這個翻譯進行統一,如1890年出版的 《獨和字書大全》中便將德語的女巫「hexe」翻譯為「魔女」,上文提到的涉江保很有可能便是參考這本詞典才將「魔女」兩字進行組合使用。漸漸地「Witch」和「hexe」的日本翻譯便統一為了「魔女(マジょ)」。

英國畫家亞瑟·拉克姆所繪的《糖果屋》(1909)插畫,魔女與兩兄妹

從「魔女」中誕生的「魔法少女們」

...可見在「魔法少女」動畫之初,「魔法少女」和「西式魔女」的界限還非常模糊——她既是魔女,也是魔法少女。

至此,我們基本上了解了歐洲的女巫及相關概念,以及「魔女」

這個詞是如何出現在日本的。那麼下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日本動畫中是何時開始出現「日式魔女」,即「魔法少女」這一形象的。

——答案是 1966年。日本首部少女向動畫,同時也是首部魔法少女動畫: 《魔法使莎莉》

這部動畫講述的是某天魔法少女莎莉來到人間游玩,遇到了同齡的朋友夢并愛上了人間。最后她決定留在這里并通過幫助人們,理解了在世界上有比魔法更重要的東西。原作名為《魔法使いサニー》,但因為與索尼的商標沖突後來便改名《魔法使いサリー》。

三本復刻版漫畫,最左邊的宣傳語:日本最初的少女動畫;元祖·魔法少女漫畫;《魔法少女小圓》的原點?!

就像上文提到,現代科學的出現讓「魔女」和「魔法」不再如以往那般刻板印象,「魔女」

的形象在西方世界也逐漸有了轉變。

1966年,美國著名電視劇 《奧さまは魔女》(《家有仙妻》,Bewitched)和 《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太空仙女戀》,I Dream of Jeannie)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其中《奧さまは魔女》故事講述的是身為魔女的女主角與一位普通上班族結婚,而同樣身為魔女的女主角母親以及她的親戚們不斷反對阻止他們的婚姻。《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則講述的是身為NASA飛行員的男主角在一座小島上撿到神秘的壺,里面封印著可愛的風之魔女。之后無法分離的他倆一同回到了美國并鬧出各種啼笑皆非的亂子。

《奧さまは魔女》(《家有仙妻》,Bewitched)

《かわいい魔女ジニー》(《太空仙女戀》,I Dream of Jeannie)

由于這兩部電視劇過于火爆,加上當時日本動畫缺少女性向的作品,時任東映公司電視部部長(後來的東映副社長)的 渡邊亮德與企畫科長 白川大作共同策劃了《魔法使莎莉》的動畫改編企劃。

某天早上,亮德給我打電話說「喂,這個月的《りぼん》雜志看了嗎?」我說「還沒看呢。」他就催促我趕緊去看。我當時便看到了《魔法使莎莉》的刊登預告。他問我覺得怎麼樣。我說「這個,能成。」亮德就說了些關于獲得動畫改編權的事,然后就立馬去找到了橫山光輝(漫畫作者)。當時,我們知道今后的電視動畫都將會彩色化。另外手冢(冢同塚)的《公主騎士》(『リボンの騎士』,最初的少女漫畫作品之一)也在制作,并且電視劇《奧さまは魔女》也非常火,根據這些狀況,我覺得「能成」。——白川大作

作為日本第一部魔法少女動畫,《魔法使莎莉》不僅吸取了西方魔女文化的元素,同時也能看到很多如今日本魔法少女的雛形。

比如在下面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莎莉騎著魔法掃帚。而魔女會騎掃帚這個形象便是來自西方的魔女形象。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莎莉穿的是比較日常的衣服,手上還拿著如今魔法少女的代表道具——「魔法棒」。

《魔法使莎莉》中的魔女奶奶

更有趣的是,《魔法使莎莉》在漫畫連載之初并不是像後來設定的「魔法王國的公主」,而是「惡魔帝王的女兒」。在漫畫封面和故事中,莎莉也會穿著傳統女巫袍并且有西方魔女式的角色出現。 可見在「魔法少女」動畫之初,「魔法少女」和「西式魔女」的界限還非常模糊——她既是魔女,也是魔法少女。

目前已知最早魔女騎掃帚的形象,出自馬丁·勒·法蘭克長篇詩《女性捍衛者》的插畫(Martin le Franc,《Le Champion des Dames》,1451 )

《魔法使莎莉》播出后得到了巨大反響,動畫也一口氣做了109集。之后的15年里,東映動畫連續制作了9部魔法少女系列的動畫,後來東映將它們統稱為「

東映魔女っ子シリーズ」,即「東映魔女子系列」或「東映魔法少女系列」。

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魔女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融合進本國的文化,制造出日后只屬于日本的「魔法少女」形象和故事模板。

*東映魔法少女系列也有總共10部的說法。因為1978年由永井豪指導的《魔女っ子チックル》并不是由東映動畫部制作,而是東映電視事業部受一家兒童向化妝品品牌委托進行制作的。但是在后續光碟和衍生品中也有將它歸為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情況。另外,永井豪1973年指導的《甜心戰士》(キューティーハニー)也是非常重要的魔法少女作品。

東映魔法少女系列

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第二部 《亞子的秘密》(1969)改編自著名漫畫家 赤冢不二夫在1962年創作的原創漫畫(ひみつのアッコちゃん,國內也有翻譯做《小魔鏡》)。

故事講述的是平凡的少女亞子從魔鏡的妖精那里獲得了可以變身的魔法,亞子通過魔鏡變成各種女孩子們憧憬的職業去幫助他人。《亞子的秘密》是

日本第一部魔法少女漫畫,并且更重要的是: 它首次建立了「普通少女獲得從異世界來的力量,并且擁有了變身能力」這樣的設定。

《亞子的秘密》變身場景

系列第三部 《人魚公主》(魔法のマコちゃん,1970)是東映首部原創魔法少女動畫,為了爭取更大年齡層的觀眾,在片中加入了戀愛劇元素。但同樣也是因為想擴大受眾,涉及到了很多社會性議題,整體人氣不及前兩作。

第四部 《神奇小丫頭》(さるとびエッちゃん,1971)相比系列其他作品可以說比較「非主流」,該作「魔法」和「少女向」的元素較為稀少,更偏向于日常搞笑。女主角是一位擁有怪力,體術超強,能和動物對話的忍者小學生。 該作首次出現魔法少女身邊有一只會說話的動物設定。

后續的東映魔法少女作品中女主角身邊幾乎都有一個伙伴,甚至包括日后魔法少女動畫《美少女戰士》中的黑貓露娜,《魔卡少女小櫻》中的可魯貝洛斯,《魔女宅急便》中的黑貓吉吉,等等。

這種「魔女身邊有著使魔(Familiar)」

的設定其實也可以追溯到歐洲早期對魔女的想象。在一些文獻記錄或者傳說中,魔女們會與使魔達成契約成為主仆關系。使魔們通常是動物或者奇怪的生物,甚至是幾何圖形,最著名的便是我們所熟悉的黑貓。它們通常是為了守護和引導還未成年的幼小魔女,或者還未擁有一定能力、地位的魔女而存在。就像在《魔法少女小圓》中,結界中的魔女們都擁有自己的使魔(使い魔)。

《神奇小丫頭》,女主角與會說大阪方言的小狗伙伴

魔女正在喂養自己的使魔們(16世紀后期)

《魔法少女小圓》中魔女的使魔

系列第五部 《仙女青萍》(魔法使いチャッピー,1972)由于在后半部分加入了過多的社會議題,在完結30年后直到2005年都沒有光碟化。在這部作品中還有一段劇情提到:女主角身為魔女(マジょ)的身份不能被人知道,不然會被人類火刑燒死。

女主角青萍和弟弟想象自己被人類發現魔女的身份

《仙女青萍》中同樣有西式魔女的形象

第六部 《奇跡少女理美》(ミラクル少女リミットちゃん,1973。也有譯作《笑咪咪》)是一部非常獨特的SF幻想類動畫,女主角遭遇了飛行事故,身為科學家的父親為女兒進行了一系列人造人手術,女主角因此保住性命并獲得了魔法一般的力量。

如今來看,從《神奇小丫頭》開始連續3部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偏離了「魔法少女」

的主題和元素,這三部作品在商業上也比較失敗,于是第七部魔法少女系列作品 《仙女下凡》(魔女っ子メグちゃん,1974)回歸了最初的「魔女世界觀」, 并且還增加了未曾有過的,同樣使用魔法力量的敵人,由此開始「魔法少女也開始戰斗了」,并且動畫中「非常帥氣的競爭對手」以及「魔法界內部的真正反派」等形象為后面很多魔法少女動畫塑造了模板。

東映魔法少女第八部則是曾經在中國掀起「美少女熱潮」的 《花仙子》(花の子ルンルン,1979),動畫中幾乎每一集都會為觀眾講述一個花語,該作在日本以及中國都獲得非常大的反響。而魔法少女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 也是日本動畫中第一部標題帶有「魔法少女」的動畫《小仙女麗寶》(魔法少女ララベル,1980)。

《仙女下凡》開始,魔法少女有了對手和戰斗

《花仙子》(花の子ルンルン)

《小仙女麗寶》(魔法少女ララベル)

如今的日本魔女們

...沒有這些作品,或許日本動畫將失去很大一部分「魔法」和魅力。

1981年隨著《小仙女麗寶》完結,東映動畫魔法少女系列也完結了。但是魔法少女動畫并沒有就此結束,相反 「魔法少女」的定義越來越寬泛,或者說由「魔法少女」而延展開的作品類型開始不斷出現。

尤其是進入90年代后,傳統「魔法少女」動畫帶給業界最大的啟示或許便是「以美少女作為故事主角。」

你認識幾個魔法少女?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繼承「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傳統美少女動畫,比如制作過《幽游白書》《麻辣教師》《火影忍者》《死神》的 小丑社(スタジオぴえろ)所制作的「 ぴえろ魔法少女系列

」。該系列共有5部,統一設定是:女主角都是普通的小學女孩,在獲得了魔法世界的力量后可以通過魔法棒變為大人模樣,而她們身邊都有著類似妖精、使魔一樣的伙伴一同行動。

除此之外還有 葦Production(葦プロダクション)制作的數部魔法少女動畫,東映的 《小魔女DoReMi》等等。

ぴえろ魔法少女系列之一

《小魔女DOREMI》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各種「非傳統的魔法少女動畫」。比如非常有名的,1992年播出的 《美少女戰士》、1997年的 《少女革命》以及1998年的 《魔卡少女小櫻》等等。在日本維基百科中,它們都被歸作「魔法少女動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尤其是《少女革命》與傳統的魔法少女作品有著很大區別。

《美少女戰士》

《少女革命》

《魔卡少女小櫻》

2004年作為魔法少女動畫開拓者的東映動畫,開啟了新世代的「魔法少女系列」,那就是東映御三家之一的 《光之美少女》系列——不過這里的「魔法少女」指的是「魔法(物理)少女」。

這些魔法少女們雖然都有變身的設定,不過她們主要都是以 肉搏進行戰斗,這反而吸引了一些青年或者男性觀眾。

《光之美少女》絢麗的肉搏戰斗

《光之美少女》第13作:《魔法使 光之美少女》(2016),魔法少女+歐式魔女+肉搏

日本精神分析學者、宅文化研究者 齋藤環在《戰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2000)中,將戰斗美少女的類型分為了13種,包括魔法少女系,紅一點系(全是男性的環境中只有一位女性),團體系、寶冢歌劇團系、服裝倒錯系、巫女系、變身少女系等等。與之類似的,魔法少女的定義和類型也越發寬泛,這種變化主要在于「魔法」這個詞的泛用和擴充,導致「魔法少女」一詞與傳統的概念相去甚遠。

比如在 《魔法少女奈葉》中,科技與魔法相結合,不僅魔杖可以變化,而且魔法是以各種炮擊的形式攻擊; 《這個是僵尸嗎?》中魔法少女拿著電鋸戰斗,偶爾男主也會客串一把「魔法少男」; 《街角魔族》中身為惡魔的女主角誓要打倒魔法少女,卻講述的是兩人的日常故事。

「魔法少男」

與此同時,與「魔法少女」所對應的「西式魔女」動畫也出現了非常多經典的形象與作品。如近年非常有名的 《小魔女學園》,《劍風傳奇》中的魔女 史爾基,《龍與魔女》《魔女之旅》《飛翔的魔女》《瑪麗與魔女之花》等等...

「魔法少女」與「西式魔女」帶給日本動畫的不僅僅是兩種動畫類型,更重要的是它們滲透和影響了所有創作者,為ta們提供了模板和靈感。 沒有這些作品,或許日本動畫將失去很大一部分「魔法」和魅力。

國軍中將被俘后想見上將蕭克,為何卻被拒絕?蕭克:他是我老師
2023/05/09
周杰倫香港演唱會耍帥接連翻車,發文「希望大家忘記」;網友:你一說,又想起來了
2023/05/09
狂飆:陳泰在離場前給了高啟強一個忠告,揭開了高啟盛的真正死因
2023/05/08
李云龍被處分后,丁偉為何寧肯損失一個騎兵營,也不替李云龍求情
2023/05/08
江蕙行蹤曝光!大咖天王周杰倫放閃意外泄合照,寵妻不忘幫打廣告
2023/05/08
竇靖童「下巴紋身」消失了!戴長款耳墜女人味爆棚,網友:王菲再也不用擔心了
2023/05/08
追隨蔣介石,逃至台灣的國軍名將,過得如何?你看胡宗南說了句啥
2023/05/07
周杰倫舉辦香港戶外演唱會,鐘鎮濤帶女兒捧場,張學友成龍送花籃!
2023/05/07
狂飆:何黎明根本就不是最大的保護傘,最大的那位連導演都不敢拍
2023/05/07
活得最長的黃埔一期名將,被蔣介石下令槍斃后,卻「死而復生」了
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