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穿灰布軍衣的大漢
馮玉祥將軍和清廷的恩怨,在他擔任「陸軍檢閱使」時便結下了——起碼對于溥儀來言便是如此!因為正是在這一刻,馮玉祥這個名字便「跳入」了他眼簾。
當時清廷雖早已退位,溥儀也已十六七歲了,卻依舊在皇宮內愉快的玩耍,外面的世界如何?溥儀大多是通過身邊人之口才得以了解,比如他的漢文老師陳寶琛。
話說這天,陳寶琛突然對溥儀表示:「聽說馮玉祥治軍有方,和一般軍閥不同。」溥儀懂這句的意思。那些年北京城內什麼袁世凱、曹錕、段祺瑞等人,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用皇宮內的話說就是,「吃著劉秀的飯想給王莽做事」。
如今陳寶琛突然說「馮玉祥不一樣」,顯然是想讓溥儀去拉攏一下。于是溥儀就表示:既然這樣,那老師就先替我探探路,考察下這位「馮檢閱使」。幾天后,陳寶琛便回來了,是狂贊馮玉祥,什麼「軍紀嚴明和經常從事修橋補路的勤儉耐勞精神呢」。
不過,也就止步于此了,陳寶琛對溥儀「召見」 馮玉祥這最關鍵的事,卻一個字也不提。這雖搞得溥儀有點懵,但畢竟他是皇上,也沒太在意。哪料不久后,溥儀就又得知,他父親載灃也曾去接近馮玉祥。
當時,載灃被禮讓入客廳后,便一眼就看見「一個身穿灰布軍衣的大漢站在那里」。 載灃以為是馮玉祥的隨從兵呢,便老不客氣地問:「馮檢閱使在營里嗎?」只聽那人答道:「我就是馮玉祥。」
載灃尷尬異常,從此跟馮玉祥見面這事,便被他當成了,「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失敗史」,沒事就拿出來說……以上這些內容,皆出自溥儀的《我的前半生》。
顯然至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比馮玉祥牛的人,溥儀見過不少,同時從陳寶琛那話中也能推斷出,溥儀也必然「召見」過其他,不亞于馮玉祥的實權人物,可為啥溥儀卻在回憶錄里,如此「關照」馮玉祥?不僅詳細介紹了差點跟馮玉祥相見,還說出了老爸跟馮玉祥見面時的糗事,這是為何?
答案應都知道,因為兩年后,馮玉祥將軍便把溥儀從皇宮——紫禁城里給趕了出去。 這對溥儀來言,可謂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之一。但問題卻又隨之而來,站在馮玉祥將軍角度來言,他為啥非要把溥儀趕出皇宮?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大致有兩點原因。
二、段祺瑞的怒吼
就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后不久,段祺瑞就得知了此事,頓時怒吼道:「優待條件我所手訂,且各國使館均有案,豈容一手撕破乎?今要我入京,何以京城鬧到如此地步。」
段祺瑞可不僅是吼一嗓子就完事,隨后他便怒氣沖沖的回到北京親自質問,并為此跟「清室善后委員會(人員)發生言語沖突」。何為「語言沖突」,都懂得,反正不是好聽的。
從段祺瑞反應來看,他似乎認為此事「打臉了自己」( 優待條件我所手訂),并鬧出了「國際笑話」( 各國使館均有案),但果真是如此嗎?這就是要先看看,清廷退位時所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了。
里面有這麼一條:大清皇帝辭位之后,暫居宮禁,日后移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這次馮玉祥將軍把溥儀趕出皇宮,便是依據的這一條。換句話說就是,馮玉祥將軍僅是落實這一條款,跟段祺瑞有啥關系?甚至還能追責段祺瑞,你為啥不落實?以至于在段祺瑞執政時期,鬧出了張勛復辟。
溥儀在張勛的擁護下,堂而皇之又殺回來了——恢復年號,向北京百姓發布告示,皇族也蓄起了辮子,穿戴起舊清官服等,把《清室優待條件》當了廢紙。
所以張勛復辟這事,若深究起來,溥儀沒及時離開皇宮,便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個責任,段祺瑞是想賴都賴不掉的!對此,段祺瑞其實比誰都清楚。那麼既然如此,段祺瑞為何還如此不講武德?
就一個原因,溥儀被趕出皇宮,段祺瑞擔心的不是溥儀,而是預感到「舊軍閥」大勢已去。
所謂的舊軍閥,泛指北洋軍閥,代表人物如馮國璋、段祺瑞、曹錕等這一批,他們都來自清廷,普遍對清廷懷有些敬意,故而在他們輪流坐莊時,溥儀必須在皇宮內愉快玩耍,就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潛規矩。
而馮玉祥在當時,代表著進步的「新軍閥」勢力,他把溥儀趕走,等于公開拆了「舊軍閥的舞台」,自然段祺瑞就會鬧,會不講武德了。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對自己即將被時代拋棄的不甘和掙扎罷了。
事實也是如此,溥儀是在1924年,被馮玉祥將軍趕走的,兩年后北伐戰爭就打響了,段祺瑞等那批「舊軍閥」,自此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三、馮玉祥將軍的憤怒
雖明白了段祺瑞為啥要怒吼,卻依然還有疑問。皆知馮玉祥將軍也來自清廷,為何他卻沒有跟「舊軍閥」同流合污呢?這就要從馮玉祥將軍的自述中,找尋答案了……
話說馮玉祥將軍,還是北洋新兵時,這天他正在看《曾文正家書》,這時工兵營排長孫諫聲恰好進屋,頓時顯得很不高興,問道:「你還想當忠臣孝子嗎?」
馮玉祥將軍很奇怪,便答道:「當忠臣孝子難道不好不成?」
孫諫聲更嚴肅了,說:「當孝子,我不反對,當忠臣我可不贊成!」隨后表示,別看曾文正家書了,等一會我給你拿兩本別的書籍,一看你就懂了。
果然不久后,孫諫聲便把《嘉定屠城記》和《揚州十日記》,交給了馮玉祥,鄭重叮囑:「沒人的時候,你再拿出來看,千萬不要叫別人看見,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此事,讓馮玉祥將軍印象非常深刻,看完孫諫聲給他的這兩本書后「震動極大……不由我咬牙切齒……」(出自《馮玉祥自傳》
顯然,馮玉祥將軍非要把溥儀趕出皇宮,既不是因溥儀當初,沒有及時「召見」進行拉攏,也不是因發生了「載灃的尷尬誤會」,更非段祺瑞的憤怒,而是早就在心里埋入了「種子」 ,最終開花結果在1924年。
如今回望這段歷史,無論如何評論,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主流意見都認為馮玉祥將軍做得對,做得好!
甚至還有人表示,馮玉祥將軍把溥儀趕出皇宮,實則是對歷史的巨大貢獻。因為除了容易誘發「清廷復辟」,開歷史倒車外,當時的溥儀,也已經無力供養里面大量的太監宮女了,致使溥儀不停的變賣故宮的文物古董等,甚至這些太監宮女也在偷偷的干這事。
關于這一點,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也得到了印證,導致大量珍貴文物的流失——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新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