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是清朝詩人楊昌濬的一首七絕,它借鑒了唐朝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兩句,熱情歌頌了清軍收復新疆的巨大功績,同時給予了完成這一壯舉的清軍統帥左宗棠極高的評價。
此詩一出,立即轟動朝野,時人爭相傳抄,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洛陽紙貴」的局面。這也充分說明無論何時,老百姓是不會忘記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的。
1875 年 5 月 3 日,清政府任命了一位 63 歲的老人為欽差大臣。但朝中大臣很少有人向這位老人道賀,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位老人要面對的絕非是一樁美差,而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棘手之事——收復新疆。
這位老人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這件被同僚們視為棘手的任務,卻是左宗棠主動向朝廷懇求多次,千求萬求求來的。
新疆原稱西域,清朝自康熙皇帝平定此處后,將這塊土地定名為「新疆」。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新疆各族人民始終心向祖國,雖然在某些時期出現過短暫的分裂、割據局面,但這都屬于中國的內部事務。
「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國力日益衰落,朝廷對新疆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而此時沙俄向東擴張的野心越來越大,因此新疆也出現了一些敗類,想在外國勢力的扶植下,靠出賣民族利益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1864 年,新疆爆發了回民之亂,同時出現了好幾個地方割據政權,這也給了緊鄰南疆的浩罕汗國野心家阿古柏入侵之機。
1865年初,阿古柏越過邊界進入南疆,攻占了英吉沙爾、喀什、和闐等地后,宣布成立「洪福汗國」。之后阿古柏四處出擊,又攻占了烏魯木齊等地,控制了新疆的許多土地,成了新疆的霸主。
阿古柏之所以在新疆所向披靡,是因為他的背后有英、俄等國在撐腰。英國曾向阿古柏贈送過大批軍火,俄國也與阿古柏簽訂了秘密條約,成了阿古柏的靠山。
僅僅數年間,阿古柏的「洪福汗國」儼然在新疆已經成了氣候,還在國際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如果清政府放任不管,那新疆就有可能會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
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時候,清政府在干什麼呢?原來當時的清政府正忙著剿滅太平天國起義呢。當時的清廷采納了曾國藩「暫棄關外,專清關內」的建議,正全力對付對于太平天國這個「腹心之患」。
直到太平天國和捻軍基本被剿清后,清廷這才把注意力放到新疆上來。但此時剛好日本又悍然出兵台灣,所以清廷內部爆發了一場關于「海防」和「塞防」之爭的辯論。
以直隸總督李鴻章為wager一些人建議清廷放棄新疆,其理由是:新疆遠離中原,地廣人稀,每年上交中央的稅收有限,而且清廷每年花在新疆上的軍費也是很大一筆開支,非常不劃算。
再加上英俄等國對新疆一直虎視眈眈,即使這次打跑了阿古柏,「將來斷不能久守」,又何必勞民傷財呢?
李鴻章等人的謬論,遭到了左宗棠為首的"塞防論"者的有力駁斥。左宗棠認為新疆物產豐富,牛羊遍野,看似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若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且沙俄一直對這塊土地虎視眈眈,如果放棄新疆,沙俄一定會得寸進尺,向東不斷擴張,到時后果不堪設想!
在左宗棠的力爭之下,清廷終于下了決心,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關外剿匪事宜」,全權負責收復新疆事宜。
當時的左宗棠,面臨的困難很多。新疆距離內地萬里之遙,一旦開戰,糧草輜重、部隊后勤如何解決?軍餉何來?清軍士氣怎樣?怎麼對付阿古柏背后的沙俄和英國?
對于這些客觀困難,左宗棠采取了「緩進速決」的方針。也就是戰前一定要準備充分,不打無準備之仗。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食補給是戰爭中最為關鍵的問題。為廣籌軍糧,左宗棠設立了「西征采運總局」
,在戰斗打響前,便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以及涼州、甘州一帶采購到了47.5萬石糧食。左宗棠知道這點軍糧不足民保證開戰后的需要,因此在采購糧食的同時,還命人率軍在石城子、哈密等處進行墾荒屯田,每年可解決五萬石以上的軍糧。
有了糧食,還要解決運輸問題。針對西北地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的現實,左宗棠一方面征集了大車、驢騾等運輸工具,同時注重組織民運,另外還規定出征的士兵也要攜帶部分糧食,很快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于當時的清政府的財政枯竭,根本拿不出軍費,左宗棠只好四處化緣,最后委托商人胡雪巖出面,從英國匯豐銀行借了1375 萬兩白銀,才暫時解決了軍費的難題。
為了戰則必勝,左宗棠很重視新疆的情報工作,曾多次派人潛入新疆,了解阿古柏的動向,認真研究對手。他還派人收集英、俄等國的情報,并作出利用英、俄矛盾,集中力量消滅阿古柏的戰略決策。
1876年四月七日,左宗棠在肅州設立大本營,與大將劉錦棠、金順商討進兵計劃。
經過縝密研究,左宗棠決定由劉錦棠率領馬步兵 25 營分批入疆,先進攻盤踞在烏魯木齊的白彥虎集團。劉錦棠動身前,左宗棠悄悄地對他說了一番話:「白彥虎稔惡三世,謀逆已久,蓄機甚深,為國家必討之賊。縱有后效,不蔽前罪。暫若從寬,必滋后患......」
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確,像阿古柏、白彥虎這類元兇首惡作惡多端,對國家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是「國家必討之賊」。
這樣的人就該堅決消滅,即使他們愿意投降,也不要接受,否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會留下新疆再次反叛的隱患。左宗棠的這番指示,後來被人提煉為八個字,就是那句著名的「不留生俘,降了也殺」。
這個政策并不意味著左宗棠是個嗜殺成性的「屠夫」,他要殺的目標,是那些「國家必討之賊」,而不是被裹挾著加入叛軍的老百姓。所以他還發出過指示:「回部為安酋驅迫,厭亂久矣。大軍所至,勿淫掠,勿殘殺。王者之師如時雨,此其時也。」
正是由于對叛亂分子進行了有區別的對待,所以如左宗棠後來給朝廷的奏折中所說,「此次大軍所至,秋毫無犯,所到之處,人民望風投命,各城阿奇木、阿渾、玉子巴什攜酒酪,獻牛羊,絡繹道左」
。白彥虎集團在劉錦棠和金順的合力攻擊下,很快便被擊潰,在丟下五、六千具尸體后,棄烏魯木齊西逃。清軍在奪取烏魯木齊后,又趁勝攻下戰略要地瑪納斯城,取得了北路之役的大勝。
當收復烏魯木齊、瑪納斯的捷報傳到左宗棠手上時,左宗棠雖然高興,但仍保持了清醒的大腦。
他告訴劉錦棠,南疆才是阿古柏集團的老巢,要想徹底摧毀阿古柏政權,主要戰場還是在南疆:「南路賊勢,重在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處。官軍南下,必有數惡仗。三處得手,則破竹之勢可成。」因此左宗棠命令劉錦棠,立刻進兵南疆。
接到左宗棠的命令后,劉錦棠率部翻越天山,銜枚疾進,直撲達坂。四月二十日,清軍攻克達坂城,全殲守敵,活捉敵守將愛伊得爾呼里。與此同時,張曜、徐占彪等部也在順利攻克吐魯番東面門戶——七克騰木后,于二十六日收復了吐魯番。
這一戰,清軍重創了阿古柏的有生力量,敵軍被殲、被俘、逃亡,總計「損失了不下二萬人」,相當于阿古柏總兵力的一半。之后,眾叛親離的阿古柏惶惶不可終日,于五月在庫爾勒服毒自盡(一說為部下所殺)。
阿古柏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繼承權發生火并,內部更加分崩離析。
入秋之后,左宗棠命劉錦棠托克遜為基地,發動秋季攻勢,繼續西進,于喀拉沙爾、庫爾勒之間大敗白彥虎,陸續收復葉爾羌、英吉沙爾等地,于一八七八年一月收復和闐。阿古柏兒子伯克胡里和白彥虎被迫逃往沙俄。
左宗棠僅用了一年多,便在新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進展之速超連一些西方政客也驚嘆不已,連呼這是「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曾取得的最光輝的成就」。
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大勝,但左宗棠知道收復新疆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因為伊犁一帶還在有沙俄暗中支持的伯克胡里和白彥虎手中。于是這位七旬老人做出了一個決定:親自率領他的大本營進駐新疆,一定要全部收復新疆!
1880 年 5 月 26 日,河西走廊通往西方的官道上,塞風凌冽,黃沙彌漫,一支旗甲鮮明,士氣高昂的軍隊正在向西前進。
隊伍的前列,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此刻他正端坐馬上,神情堅毅,目光如炬,他的身后,是八名抬著一口漆黑棺材的親兵。
對于這震撼人心的一幕,史書上記載只有八個字:「左宗棠輿櫬發肅州」!
這短短的八個字,為我們勾畫出了一位愛國老人的那顆赤膽忠心!
早在1971年,沙俄便出兵悍然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在左宗棠出兵前,俄國的沙皇曾假惺惺地向清政府表示:「俟關內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后,即當交還」。
沙皇之所以做出這種假惺惺的表態,是因為他們認為新疆與內地萬里之遙,且環境惡劣,清軍根本不可能收復新疆。
沒想到左宗棠竟然連戰連捷,收復了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境,這令沙俄有些措手不及,于是一面在外交上與清政府進行「談判」,一面指使白彥虎等人不斷騷擾入疆的清軍。
企圖以這些花招攫取更多利益。左宗棠并沒有上沙俄的當,派劉錦棠率軍出烏什,張曜率軍出阿克蘇,分兩路直取伊犁。沙皇政府惱羞成怒,一面增兵伊犁,一面調遣軍艦駛向清朝的海岸線,企圖嚇唬住清政府。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沙俄的這番動作嚇破了膽,于是急調左宗棠回京,生怕他在新疆與沙俄發生沖突。
面對清廷調自己回京的圣旨,左宗棠痛心疾首地仰天長嘆道:「俄船東下,偏歷海疆,結倭奴,封遼海,亦不過虛聲脅和之計爾!」
雖然心有不甘,但面對圣旨,左宗棠知道自己再怎麼不愿意,也無法改變皇帝和慈禧的決定了。帶著壯志未酬的苦悶,他對手下人說:「俄意欲由海路入犯,而在事諸公不能仰慰憂勤,虛張敵勢,殊為慨然。我之此行,本不得已啊!」
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左宗棠沒有完成收復伊犁的目標。但他在入疆后的接連勝利,卻也讓沙俄政府感到中國還是有類似左宗棠這樣的英雄人物的,也不敢像過去那樣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了。
正是有了左宗棠的勝利為基礎,讓清廷在與沙俄政府的談判代表曾紀澤有了底氣。
曾紀澤在談判中就曾指出,如果真的與清廷開戰,與左宗棠在沙場上較量,沙俄也不一定有必勝的把握。沙俄談判代表若米尼同意曾紀澤的觀點,承認「戰爭對于我們將是耗費巨大、沒有止境而又無益的。」
1881年二月二十一日,中、俄兩國在圣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同意歸還占據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爾山口,但卻拒絕歸還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并要求清政府賠償沙俄九百萬盧布。
雖然《中俄伊犁條約》仍然是個不平等條約,但中國迫使貪婪成性的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了出來,這在清政府來說是一件從沒想過的事。
簽訂條約的消息傳到左宗棠耳中后,他的心情極為低落,但他也知道事情已成定局,自己縱然不甘,也無法改變結果了。
對于新疆,左宗棠有很深的感情。在西征時,他下令大軍沿途栽種了不少楊、柳,想改變新疆干燥的氣候,將新疆改造成「連綿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河南。後來這些楊柳被新疆人民稱為「左公柳」,成了紀念左宗棠功績的見證。
出于長遠考慮,左宗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五次向光緒上書,強烈建議清廷在新疆設省,幾乎說破了嘴皮。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清廷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
左宗棠抬棺出征,得勝回朝后,許多門生故吏都紛紛上門恭維他,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七旬高齡的左宗棠,在新疆忍受了多少折磨。因為水土不服,他患上了嚴重的濕疹,折磨得他徹夜難眠,甚至整夜整夜地咳血。
回到京城幾個月后,左宗棠便在郁郁中病故。臨終前,他在遺折中還流露出自己沒能將沙俄勢力驅逐出新疆而感到報憾:「臣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的最大功績,是為中國留住了新疆這片占我國面積六分之一的領土,這份功勞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就像網友所說:如果不是左宗棠,恐怕我們今天去新疆就要辦理護照了。
《鳳凰資訊》:《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對外的結果》
蔡亞軍:《左宗棠的愛國情懷與收復新疆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