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朝政權的重要組織形式,它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還在清朝政治體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八旗之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最為尊貴,屬于上三旗,那你知道,為什麼正白旗能和兩黃旗,平起平坐嗎?
要想知道八旗的由來,就得了解「旗」字的意思。「旗」是一種旗幟,在滿語中被稱為「固山」,它們是用來給牛錄組織起指引作用的東西。
在女真部落里,這些牛錄組織的工作就是圍捕獵物、防御外敵,但這人一多,方位就容易錯亂,于是便用旗幟來劃分人群,可以讓組織的行動,更加高效便捷。
1584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帶領旗下軍隊,對女真各部發起了戰爭。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統一了整個東北地區。
為了更好地管理部落中人,努爾哈赤在女真族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他以黃、白、紅、藍四種不同顏色的旗幟,將麾下的士兵區分開來,這就是最初的四旗。
隨著時間的推移,努爾哈赤統一了很大部分的女真部落和蒙古部落,這就導致努爾哈赤麾下的士兵,比起他剛出征的時候多了百倍不止。
所以原本的四旗,又被分成了正旗和鑲旗,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則鑲白邊,如此一來,四旗就成為了後來著名的滿洲八旗。
滿洲八旗,是由不同的人掌管的,正黃旗與鑲黃旗,直接隸屬于努爾哈赤,是最尊貴的兩旗。
而正藍旗由莽古爾泰掌管,鑲藍旗由阿敏掌管,正紅旗與鑲紅旗由代善及其兒子們掌管,太宗原來掌管那部分的白旗則獨立出來,設為正白旗,交由皇太極掌管。
其余部分則共同組成鑲白旗,由阿巴泰掌管,這樣的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按照當時「立嫡不立長」的規矩,大妃阿巴亥所出的多爾袞和多鐸,是努爾哈赤最心儀的繼承人。
為了給他們鋪路,努爾哈赤將自己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分別封給他們,讓他們成為小旗主可惜努爾哈赤還沒來得及好好培養兩個小兒子,便駕鶴西去了。
努爾哈赤死前沒有交代任何的身后事,這就讓汗位之爭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當時,實力最強盛的皇太極為了爭奪汗位,聯合其他貝勒,一起逼死了阿巴亥。而阿巴亥死后,原本最有希望繼承大統的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徹底失去了依靠,淪為了皇太極刀俎上的魚肉。
為了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汗位,皇太極將多爾袞和多鐸的兩個黃旗,都安在了自己頭上,而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則變成了多爾袞和多鐸。
皇太極登基之后,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確立為上三旗,其余則是下五旗。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宸妃海蘭珠去世之后,皇太極憂傷過度,竟然與父親努爾哈赤一樣,沒有交代后事就去世了。
因此汗位之爭,又一次在紫禁城中上演,而這次的主角成了豪格與多爾袞。此時的多爾袞,再也不是當初那個無依無靠的幼子,他的背后有著多方勢力的支持。
就在多爾袞與豪格,斗得兩敗俱傷的時候,有人站出來提議說,讓只有6歲的福臨繼承大統,多爾袞輔佐即可,此提議一出,得到了朝中眾人的支持。
于是,在多爾袞的幫助下,年幼的福臨登基為帝,成為了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
稚子年幼,無足畏懼,這也是多爾袞愿意輔佐福臨的原因。在之后的數年里,清朝的一切政務,都得由多爾袞點頭示意,他的地位可以說和順治帝不相上下。
于是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了報復豪格,便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變成了下五旗。
正藍旗
從這里開始,清朝的上三旗就變成了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一直到清朝末期,都是這三種顏色。
由此可見,正白旗能爬到上三旗的位置,完全是因為多爾袞實力強盛的原因,所以說是不是上三旗,還得靠實力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