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網絡之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腿有李小龍,拳有陳惠敏」。
然而,這句話其實是謬傳。
70年代初,李小龍被嘉禾簽入旗下,而1971年的《唐山大兄》也順利問鼎了當時的港片市場票房冠軍。
「嘉禾」與李小龍馳騁功夫片市場之際,彼時的港片巨頭「邵氏」,也將「東南亞國術拳賽·輕量級冠軍」陳觀泰,推上了功夫片大銀幕,希望借助這位「東南亞拳王」的名頭,與「嘉禾」競爭功夫片市場的票房紅利。
在電影銀幕中,李小龍擅長凌厲腿法的表演,而陳觀泰則擅長剛猛拳術的展示。
于是在70年代初的「功夫港片」大銀幕上,有了「腿有李小龍,拳有陳觀泰」的說法。
原本,這句「腿有李小龍,拳有陳觀泰」是用來形容70年代初,兩位功夫影星的電影打斗風格。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腿有李小龍,拳有陳惠敏」。
想來,這可能與70年代中后期,陳觀泰的影壇過氣,有著一定的聯系吧。
雖然70年代末,陳觀泰在功夫片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漸被「后起之秀」洪金寶、成龍所代替。
但是,在70年代初的港片大銀幕上,陳觀泰也留下過不少優秀的電影作品。
其中,1972年上映的《馬永貞》,就是一部對后世港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經典之作。
對于現在的觀眾而言,「馬永貞」這個名字,已經和「黃飛鴻」、「葉問」、「霍元甲」一樣,成為了華語功夫片創作的標志性符號。
但相比于「黃飛鴻」、「葉問」、「霍元甲」的名號,「馬永貞」對于華語電影的影響,顯然更為巨大。
「馬永貞」的名字,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是在1879年。
1879年4月,生活在上海的馬術騎師馬永貞,因為與馬販子發生債務糾紛,被人「打死」在了「一洞天」茶樓。
之后,這件事情被刊登在了當時的《申報》上。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起因「民事糾紛」演化而成的「刑事案件」,也成為了老百姓們熱議不斷的話題。
正所謂:三人成虎。
在尋常百姓的口耳相傳之中,「馬永貞」的故事變得越來越邪乎。有人說馬永貞是因為得罪了「洋人」,才招來了殺身之禍;也有人說這不是「債務糾紛」,而是「流氓爭斗」。1927年,「華語電影之父」鄭正秋、張石川聯手,將民間的「馬永貞傳聞」改編成黑白電影《山東馬永貞》。
在這部片子里,馬永貞被塑造成了一名身手了得的拳師,因為在上海與俄國大力士打擂獲勝,遭到了「洋人」的暗害。
《山東馬永貞》里,拳師打擂的經典橋段,也在之后被「霍元甲電影」、「葉問電影」相繼承襲。而這部《山東馬永貞》,也成為了華語影史上的第一部「動作片」。
30年代末,隨著「抗戰」的爆發,華語電影的發展,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戰亂之下,不少電影人為了避難,來到了香港。而「馬永貞」的故事,也在此時流傳到了香港影壇。
1962年,港片導演賀賓,組織拍攝了電影《山東馬永貞》。在這部電影中,故事被改編成了馬永貞、馬素貞兄妹,為了給大哥報仇、千里追兇,一路從山東來到上海,之后手刃仇敵的故事。
1972年,邵氏名導張徹、鮑學禮聯手,為「東南亞拳王」陳觀泰,拍攝了一部新版《馬永貞》。
在這一版的《馬永貞》里,張、鮑兩位導演,融入了大量的「黑幫」元素,并對老上海的時代背景,進行了出色的還原,使其成為了一部風格另類的功夫片作品。
而這部風格另類的功夫片,也對八、九十年代港式黑幫片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傳統功夫片的故事里,導演總是喜歡將主角,塑造成為一個「英雄」。
然而,在陳觀泰的這部《馬永貞》里,張徹、鮑學禮兩位導演則玩了一把反套路,設計了一個反英雄的故事。
從鄉下老家,來到上海灘打拼的馬永貞,擁有一身過硬的功夫,一直渴望出人頭地。他與老鄉小江北一起替人擦馬車時,意外認識了上海灘「黑幫大佬」譚四。
譚四告訴馬永貞,在上海灘想出人頭地,就要敢搶敢拼。有錢人的錦衣玉食,都是從別人手中搶來的。
「流氓大亨」的這一套「強盜邏輯」,讓馬永貞大受震撼。
同鄉小江北,約馬永貞到「一壺春」茶樓吃茶。在茶樓,二人意外遇到了爭搶地盤的「斧頭幫」。馬永貞出手,趕走了斧頭幫的成員。
斧頭幫的成員被趕走之后,茶樓老板連忙向馬永貞獻上「保護費」,而馬永貞也稀里糊涂成為了「一壺春」一帶,新的「看場老板」。
譚四和斧頭幫的楊老板,是上海灘的兩大「黑幫勢力」。
楊老板一心想要鏟除譚四,對于突然出現的馬永貞,楊老板決定對其加以容忍,先集中力量,對付譚四。
楊老板的容忍,讓馬永貞在「一壺春」一帶,站穩了腳跟。眾人一口一個「馬老板」,也讓馬永貞逐漸迷失了自我。
有了自己的地盤,穩定了經濟收入之后,馬永貞也開始買房子、買馬車、撐場面、擺闊氣。
馬車行的老板告訴馬永貞,上海灘每天都有人起來,也每天都有人倒下。可是,馬永貞卻對此充耳不聞。
一番揮霍之下,馬永貞從「一壺春」一帶收來的保護費,很快花完了。為了尋找新的財路,他又從斧頭幫楊老板的手上,搶了幾個地盤。
楊老板為了對付譚四,決定保存實力,于是再度對馬永貞做出了讓步。
然而,此時的馬永貞卻認為,「斧頭幫」的楊老板怕了自己,結果變得更加驕橫。
楊老板安排手下,襲擊了譚四,吞并了譚四的地盤。解決了心腹大患之后,楊老板也開始掉轉槍頭,對付馬永貞。
楊老板約馬永貞在「一洞天」茶樓談判,暗地里設下埋伏。心高氣傲的馬永貞孤身赴宴,結果在一番血戰之后,命喪茶樓。
這部1972年版的《馬永貞》,雖然披著「功夫片」的外衣,但骨子里卻是一部「黑幫題材」作品。
對時代背景的出色還原,精彩的電影配樂,也為這部1972版《馬永貞》增添了不少年代史詩的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馬永貞》里,張徹、鮑學禮兩位導演,對民間流傳的神秘組織「斧頭黨」,進行了影視化形象創作,設計出了「斧頭幫」這麼一個特別的「黑幫組織」。
「斧頭黨」的原型,是活躍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間組織「鐵血鋤奸團」。抗戰期間,「鐵血鋤奸團」的成員,經常對日軍高官、賣國漢奸展開「暗殺」。因為他們經常將斧頭作為「暗殺」工具,故而在民間又被稱為「斧頭黨」。
在1972年的這部《馬永貞》里,張徹、鮑學禮對「鐵血鋤奸團」的民間形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使其變成了黑幫組織「斧頭幫」,而且組織內的成員,人手一把斧頭。
張徹、鮑學禮這個不經意的設計,被后世的諸多電影人模仿、沿用。
在成龍的《A計劃續集》、周星馳的《功夫》里,人手一把斧頭的「斧頭幫」形象,屢屢出現在大銀幕之上。
而成龍的《A計劃續集》,更是致敬了《馬永貞》里那場經典的「五對一斧頭打斗」。
除了「斧頭幫」這一獨特的電影元素,這部1972版《馬永貞》獨特的題材表現方式,也對八、九十年代港產黑幫片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馬永貞》里,張、鮑兩位導演以一個「惡人」的成長為視角,展現了一群「惡人」的故事。
這些惡人們在權力爭斗之中的丑惡嘴臉,讓人性的陰暗面,得到了充分展現。而主人翁最終的死亡命運,也讓故事充滿了蒼涼的宿命感。
在這部《馬永貞》的奠基之下,以「惡人故事展現兇惡人性」
的黑幫片作品,開始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市場一步步崛起。2005年杜琪峰的《黑社會》,更是讓這一類「黑幫題材」作品走上了巔峰。
1997年,元奎與元彪、金城武合作,翻拍了這部1972年版《馬永貞》。
在翻拍版的故事里,元奎淡化了原作里「嚴肅的黑幫主題」,將故事集中在了「馬永貞與金鈴子」、「譚四與艷陽天」這兩段感情戲的表現之上,并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喜劇橋段、娛樂元素。
喜劇元素的融入,確實讓1997版的《馬永貞》增加了不少娛樂性。
但過于娛樂化的表現方式,也使得元奎的翻拍版,失去了原版的故事深度、史詩氣質。
這也使得元奎版的《馬永貞》與張徹、鮑學禮版的《馬永貞》,在市場口碑方面,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70年代初,陳觀泰正是憑借這部《馬永貞》,一舉打響了自己的影壇名號。
而1972年時的李小龍,也是在看過了這部《馬永貞》之后,特意到《刺馬》劇組,探班陳觀泰、姜大衛等人,并希望與陳觀泰這個「東南亞拳王」,合作一部電影作品。
只可惜,1973年的李小龍突然去世。港片大銀幕上的這「一拳一腿」,最終也沒能獲得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