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陷入事業低谷的吳宇森,轉投新藝城影業。
他抓住了徐克給的「最后機會」,和離開邵氏的狄龍、想要從歌星轉型影星的張國榮、被叫做「票房毒藥」的周潤發,推出了石破天驚的電影《英雄本色》。
這部電影不僅收獲當年最高的3465萬港元票房,還拿到當年金像獎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獎,成為香港電影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
吳宇森從喜劇片導演成功轉型槍戰動作片導演,周潤發也從「票房毒藥」變成「票房靈藥」,兩人的藝術人生從此發生了根本改變。
都說時勢造英雄,《英雄本色》的質量毋庸置疑,但與之同年的電影市場是否全無對手呢?
當然不是!
由洪金寶創立,與新藝城分庭抗禮的德寶電影,就在當年推出了,由曾提攜過周星馳的兩位圈中大哥李修賢和萬梓良聯袂主演的槍戰動作片《兄弟》。
電影由「白領片」導演冼杞然編導,與《英雄本色》同為描寫兄弟情誼的作品。
但與《英雄本色》的濃厚英雄主義色彩不同,《兄弟》取材自香港80年代的金鋪搶劫大案,故事極度寫實。
一:電影同樣講述了一段「警匪間」的兄弟情
香港警署的兩位干探高覺雷(李修賢飾演)和李強(萬梓良飾演)是親密無間的生死之交。
高覺雷自幼父母雙亡,他省吃儉用供弟弟高覺文(林偉飾演)讀書,直到覺文畢業后也進入警隊任職警長。
李強則是家中長子,也是一家人的頂梁柱,生活壓力巨大。
由于李強的父親長期患病,因為治病花費大量錢財,令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據,李強不得不借了7萬塊錢的高利貸,結果利滾利滾到30萬之巨。
李強被債務逼得苦不堪言,經常將煩躁情緒帶到工作上。
一次執行任務時打傷嫌疑人遭到上司的責怪,竟憤而辭職。
李強已經想好退路,他買了一輛泥頭車去工地里拉活,掙的錢比做警察多。
他原想著總有一天能夠將所欠的債還清,可惜好景不長,放高利貸的人逼得緊了,把他賴以維生的泥頭車也給燒掉。
李強被逼入絕境,不得不鋌而走險,加入了打劫金鋪的黑幫組織。
以恐龍(成奎安飾演)為首的搶劫集團計劃針對賣首飾的金鋪下手。
他們第一次作案便遭遇了警察的圍堵,在逃跑時李強在巷子里遇到高覺雷。
高覺雷認出李強之后只好將他放走,但這一切卻被在附近作業的一個電焊工看到并作證,高覺雷因此被警隊停職。
李強憑借在警隊中鍛煉出來的出色的反偵察能力,迅速成為恐龍集團中的軍師,在犯下幾宗大案之后,雖還清了債務,卻也越陷越深。
高覺雷試圖說服李強回歸正途,卻反而受到李強的連累,被警方懷疑他故意包庇李強,甚至認為他是李強的同伙。
高覺文查到當天哥哥高覺雷放走的劫匪就是李強,且高覺雷和李強仍然保持著聯系,便暗中跟蹤覺雷,很快便查到恐龍一伙藏身的巢穴。
高覺文帶著手下警員在恐龍一伙藏匿的大樓下面布下天羅地網,想要將劫匪一網打盡,不料被李強一眼識破,警匪雙方因此展開激烈槍戰。
這場警匪火拼十分激烈,持續了至少5分鐘,造成2名劫匪死亡、7名警員殉職、16名警員受傷和10多名路人受傷的慘劇。
李強和其中一名有點憨傻的同伙肥癡帶著贓款和恐龍等人走散,而警方只通緝了3個人,分別是李強、恐龍和受到牽連的高覺雷。
此時李強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為了與恐龍等人脫離關系,將贓款留下給肥癡,讓他帶去給恐龍,只拿走了屬于自己的一份。
他沒有想到的是,膽小的肥癡帶著一袋子錢很快就被警察發現并抓住了,那些贓款也被警方充公。
高覺雷先找到了李強,想將他帶回警察局自首,這時候恐龍一伙也趕到截住兩人,要逼李強交出贓款。
正當雙方爭得不可開交時,高覺文也帶著警隊趕到并將他們重重包圍。
高覺雷本想繳械投降,卻被恐龍從后開槍打死。
憤怒的李強為了給高覺雷報仇,從地上撿起手槍,將恐龍一槍爆頭。
高覺雷和李強這對生死與共的兄弟,最終都難逃悲劇的命運,一個被亂槍打死,另一個淪為階下囚。造成兩人悲劇結局的根源,正是李強抵受不了金錢的誘惑,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淵。
二、與《英雄本色》很多相似,卻更陽剛
本片在演員結構上,與《英雄本色》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是有一對生死之交(高覺雷和李強、宋子豪和Mark),和一對親兄弟(高覺雷和高覺文、宋子豪和宋子杰)。
不同的是,《英雄本色》帶著浪漫的英雄主義,而本片則完全是寫實的風格。
1984年的麥當雄的《省港旗兵》曾經一鳴驚人,亦帶出了香港電影公司跟風拍攝寫實化犯罪電影的風潮。
這類電影多數都有一個改編自現實案件的故事,且善惡分明,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社會教化的意義。
《兄弟》正是這種帶著教育意義的作品,小編認為電影本身除了導人向善的鮮明主題之外,其敘事過程、人物塑造、節奏控制、動作表現各方面都有很鮮明的特點。
有網友評論認為,本片比《英雄本色》更能體現兄弟情。
雖然沒有宋子豪和Mark并肩作戰的豪邁,高覺雷和李強之間的情義卻顯得更加寫實。兩人一起共事多年,早已難分彼此,雖走上不同的路,但這份感情卻絲毫沒有減弱。
李強因為家庭的關系不得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不愿意連累朋友,便斷絕了與家里的聯系。而高覺雷在得知李強參與搶劫后,卻毫不猶豫將他放走,這才導致自己被停職,直至最后被警方當成劫匪的同伙。
因家中成員重病而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困境的案例時有發生,李強的一步步墜落,正是因為受到其父重病的拖累。
電影以此作為整個故事的起因,也是對殘酷現實的一種揭露,正是這種反映社會現實的故事,才更能夠打動人心。
電影罕見的以全男性陣容呈現,比《英雄本色》更顯陽剛之氣。
片中人物對話也盡量簡潔,絕不拖泥帶水,其節奏明快,也沒有多余的過渡情節,依靠李修賢和萬梓良兩人的個人表演和角色塑造來支撐起整個故事。
片中的動作設計,也以寫實化的風格來呈現,沒有慢鏡頭、無限子彈和白鴿。
其中警匪首次火拼的槍戰戲最為驚艷,短短5分鐘的鏡頭,劫匪與警察短兵相接,竟然血肉橫飛、異常火爆,讓小編想起好萊塢的槍戰片經典《盜火線》。
這段劇情以李強無意中發現警察已經包圍大樓起,劫匪們荷槍實彈從樓上沖出大街上,一場生死大戰隨即展開。
在交火的過程中,被打爆的車窗、四濺的鮮血、無處躲避的人群、劫匪們慌張的眼神都觸目驚心,令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因為具備上面這些優點,很多觀眾認為這是一部被埋沒了的好片。
三:為何這麼優秀,卻敗給了周潤發的《英雄本色》
《兄弟》當年上映時收獲771萬港元的票房成績,提名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冼杞然)和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卻分別敗于電影《英雄本色》、《美國心》的導演方育平和《英雄本色》主演周潤發。
顯然在當時《兄弟》在香港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不能與《英雄本色》相提并論。
這除了《英雄本色》本身質量太過逆天之外,《兄弟》這部電影的故事「生不逢時」有很大的關系。
《兄弟》著重的是反映殘酷現實對個人的影響,這與《英雄本色》的快意恩仇是完全不同的路數。
片中無論是放高利貸的黑社會、負責搶劫案的高覺文、還是反派形象恐龍,都與主角高覺雷、李強兩人并沒有深仇大恨,片中的動作和槍戰戲,也就沒有《英雄本色》中宋子豪、Mark與大反派譚成的生死大戰那樣扣人心弦。
寫實化的槍戰雖然也精彩激烈,卻沒有花盆藏槍、嘴角叼火柴、舉槍擺Pose、慢鏡炫酷鏡頭那樣帥氣。
在當時香港,與其觀看一部悲劇結局的現實主義題材警匪片,觀眾更愿意接受一部塑造黑幫英雄人物的槍戰大片。
再者,《兄弟》此風格并不是開創性,此前已諸多珠玉在前,而《英雄本色》卻是警匪片暴力美學與浪漫主義結合的開創性作品,在港片影史是一座里程碑。
這樣的大背景下,《兄弟》也注定了其敗北。
四:最可惜,這是影壇兩位大哥,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
李修賢和萬梓良在當時都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影視圈大哥,既有爐火純青的演技,在圈中也具備很高的聲望。
兩人的合作也非常有默契,令觀眾驚嘆這對80年代大哥組合也很有CP感,然而這竟然是兩人至今唯一的一次同台飆戲。
李修賢本是邵氏出身,出演過不少武俠電影。但進入80年代之后邵氏逐漸沒落,李修賢也將重心轉向了時裝電影。
他走的是改編真實案件的公案電影之路,常塑造大公無私的警察形象,也因此被香港人尊稱為「李Sir」。
萬梓良則在進入90年代之后減少了產量,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內地服裝業,做起了服裝生意。
現在常有人說萬梓良的演技高于周潤發,但他的成就卻并沒有那麼耀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他在香港電影最好的時間并沒有將重心放在電影圈。
如今李修賢和萬梓良兩人都仍然活躍在電影圈,但產量已經明顯減少了。
李修賢自從到了內地之后電影和電視劇都接,其中少有經典。
萬梓良相對來說還好一點,去年在電影《麥路人》中飾演因妻子在家中跳樓而到了夜里就不敢回家,選擇在麥記里過夜的退休消防員等伯。
雖然戲份不多,卻依然能夠把握機會塑造好人物,因此也得到了一個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也許他們兩人這輩子很難再有機會合作了,這部《兄弟》雖然比較冷門,從中卻能看出兩人的表演功力。
片中的動作場面也很出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