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云何許人也?
趙云何許人也?估計絕大多數人會吼:我乃常山趙子龍也!這是趙云在長坂坡時的名言,讓曹操一下子記住了他。以至于多年后,在漢中之戰時,趙云再次單騎闖陣救老黃忠時,曹操都驚得大呼:昔日當陽長坂坡英雄尚在!
還必會有人一挑大拇指說:蜀漢五虎將,了解一下!當然,看過正史的人基本上最聽不得這句:哪有什麼五虎大將?人家是四方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趙云那時差太遠,是雜號將軍……
所以趙云是何許人也?《三國演義》里有一個常勝將軍,正史中藏著一個劉備「保鏢」,即矛盾又統一,跟許多三國牛人,如關羽、曹操、劉備等一樣……不過,趙云卻似乎又跟他們不一樣。
因為趙云是「一人三影」,還擁有一個《云別轉》,開篇就是: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關羽是逃犯,張飛是屠夫,趙云「為本郡所舉」,明顯跟關羽和張飛不一樣,甚至還高于劉備。 因為劉備可沒有「為本郡所舉」的記載,屬于妥妥的社會大哥,搞得富豪,做販馬生意的蘇雙和張世平,都跟劉備「合作」。
當然,你說這是向劉備交保護費也可以,畢竟有些套路自古有之,但實話實說,蘇雙和張世平這筆買賣不虧,兩人因此都上了史冊。
那麼趙云是被啥郡所舉?正是常山郡,而「常山趙氏」自春秋時期起,就屬于本地豪強士族。如今趙云既被「本郡所舉」,又帶著一彪常山子弟(義從)投奔公孫瓚,這說明了啥?
只能說明趙云的出身,明顯不一般,起碼碾壓當時的「涿郡社會大哥」劉老大、逃犯關二哥和屠夫張三爺。
因此也難怪趙云自報名號時吼「常山趙子龍」,而劉備則那麼高調:「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漢景帝玄孫!」而不是說:涿郡劉老大。
關羽最霸氣,「某,關云長」,來歷都不提——沒辦法,都是心酸回憶。張飛則是「燕人張翼德」,屠夫咋了?樊噲是屠夫,何進是屠夫,俺屠夫這行當可是有光榮歷史傳承的,燕人張飛,最不怕你「挖墳」。
所以趙云何許人也?雖史料模糊但卻能確定,必是豪強士族 ,否則解釋不了他為何既能被「本郡所舉」,還能帶著一彪常山子弟,扎入三國這個波濤詭譎的「江湖」,以及後來劉備躲在袁紹身后時,趙云能在家鄉,替劉備招攬人馬。
知道了趙云是「何許人也」,咱接下來談三國時一個很奇怪的事,這就是當劉備托孤白帝城時,為何不向趙云托孤,等于直接無視趙云了。
二、劉備死前為何無視趙云?
比較公認的理由是,趙云不夠資格?畢竟當時諸葛亮是丞相!
但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卻是輔漢將軍,在劉備兵敗夷陵逃回永安時,召李嚴托孤時,才晉升他為「尚書令」的。所有不夠資格,是談不上的。
這就又出現了另一種解釋:蜀漢是以劉備的元老勢力,諸葛亮的荊州勢力為根基,吸納了原益州勢力,才得以開國蜀漢。
諸葛亮在當時既代表著荊州勢力,又能統領元老勢力(魏延),所以托孤必要諸葛亮。
李嚴代表著原益州勢力,如今劉備自感時日不多,必然要找一位「話事人」出來。之前這個角色是法正,一度囂張得都讓諸葛亮都要替他開脫,而不敢翻臉。在法正死后,劉備選中了李嚴,因此這才托孤給他。
那麼趙云呢?他屬于以上三大勢力中的哪一個?有人必然會表示:當然是劉備的元老勢力了,追隨劉備的時間比諸葛亮早多了
不過有人必會立刻反對:趙云其實已經站隊諸葛亮了。劉備開啟夷陵之戰時,趙云跳得最高,反對聲音最大,他就是代表著諸葛亮等人發聲,因此這才搞得劉備東征時,根本不帶趙云,只讓他統領預備役接應。
這就是趙云的尷尬!這點也反映在了《三國演義》里,劉關張從來都被視為一體,是蜀漢元老勢力的三大原始股,因此關羽和張飛,都敢跟諸葛亮尥蹶子。
那麼對趙云呢?劉備喊「四弟」。關羽也表示:趙云那是我兄弟,當五虎大將沒問題,可這黃忠是個什麼鬼?
再看諸葛亮,調兵遣將時最喜歡用趙云,因為他只能真正調遣得動趙云。以至于諸葛亮在借東風前曾強調,必須是趙云接自己回來——瞅瞅,趙云依然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存在。
也正是因趙云的尷尬或說獨特,這才造成了劉備不向他托孤——須知,趙云兩救阿斗,如今正是阿斗(劉禪)要繼位,這種情況下,誰敢說趙云沒資格?那麼到底為何劉備不向趙云托孤呢?其實許多事在初始狀態時,就注定了結局,還是回頭看看趙云,為啥舍棄公孫瓚吧。
三、趙云為啥舍棄公孫瓚?
據《云別傳》記載: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云來附,嘲云曰:「聞貴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由于袁紹是冀州大哥,搞得公孫瓚很擔心冀州人都「納頭就拜」 ,因此對趙云來投奔是相當高興,開玩笑般的說道:你是常山人,應追隨袁紹才對,為何卻選擇投奔我啊?
趙云答:如今這江湖太詭譎,毫無仁德可將,我只向往仁德所在,并不是反對袁紹或支持你這麼簡單!
所以這就引出了趙云的最顯著特征:為公不為私!即,我趙云是為天下人奮斗,才不是為了自己或依附他人!
顯然趙云這個回答,對公孫瓚來言最多給59分,絕不及格!因此導致了趙云不被公孫瓚重用。這下就給了劉備機會,當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云,云得深自結讬」。
也正是在這時,公孫瓚做了一件蠢事,殺掉了正宗皇叔,享有很高聲望,擁有民意基礎的幽州牧劉虞。于是「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后同死」。
不必翻譯,只看追隨劉虞赴死的,是哪里人就行了,都是「常山人氏」。那麼常山趙子龍咋辦?好辦,「云以兄喪,辭瓚暫歸」。趙云找到公孫瓚請假:我哥哥去世了要奔喪。 公孫瓚一揮手:走您。
劉備立刻跑來,一路相送不停絮叨:子龍啊,我愛你,你愛不愛我啊?你倒是說句話。
趙云表示:「終不背德也!」這個德,是仁德(從仁政所在),不是劉玄德!
看懂了劉備和趙云的初始狀態,是不是就理解了,當劉備得到益州,狂封手下時,為何趙云激烈反對?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時,為何趙云跳得那麼高:漢賊是曹丕,你打個毛孫權?所以,劉備為啥不向趙云托孤,還用解釋嗎?
說句 「云吹」很簡單,一生「終不背德也」卻是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