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足足61年之久,縱觀歷史,康熙帝可以說是獨一份。但皇帝當久了,皇子也就多了。康熙帝一生一共生了35個兒子,除去幼年早夭的15人,未到成年的5人,還剩下15位皇子可以參與皇位爭斗。
在這十五位皇子中有幾位皇子對皇位沒有興趣,一直都安分守己,但剩下的都是對皇位虎視眈眈,一個個摩拳擦掌,對皇位勢在必得。這就是「九子奪嫡」,大家也知道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的便是雍正帝。
但有這麼一個說法,那就是如果康熙帝沒有把皇位傳給雍正帝,那雍正帝會造反嗎?
本來康熙帝已經確定了二阿哥胤礽為自己的繼位者,但胤礽當上太子后,開始結黨營私,自身也開始放縱,被康熙帝斥責,說他沒有一點大清繼承人的風范。
于是將胤礽的太子之位剝奪,太子之位閑置,其他的皇子就開始各展拳腳,希望太子之位落到自己頭上。這時八阿哥胤禩開始在朝中結交大臣,建立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希望得到康熙帝的認可,身邊也團結了胤禔、胤禟等兄弟,結成了八爺黨。
而這時的四阿哥胤禛和三阿哥胤祉還是太子黨,四阿哥胤禛還為太子胤礽說好話。
在康熙48年時,康熙帝還是沒有選出哪位皇子來擔任太子之位,便把胤礽從幽禁中放出,再度立胤礽為太子。
胤礽
可惜的是,胤礽經過這多年的幽禁并沒有什麼改變,依然在朝中為所欲為,甚至結交武官,意圖染指兵權。康熙帝大失所望,便又廢了胤礽,將胤礽給徹底幽禁起來。
在胤礽第二次被廢黜后,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被康熙所厭惡,在斃鷹事件后更是對老八大失所望。
九子奪嫡
胤禛見到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認為他絕無第三次機會復位,于是開始在朝中尋求幫助,組成自己的勢力,也就是四爺黨。
現在朝中就有兩個黨派為太子之位爭來奪去。
在康熙五十七年時,準噶爾發起反叛,康熙帝命令十四阿哥胤禵率軍出征。
十四阿哥 胤禵
這一舉動讓八爺黨認為這是要把胤禵立為儲君的節奏,胤禵本就是八爺黨的成員。因此,八爺黨的勢力開始全力支持胤禵。
但胤禵出征第二年,康熙帝任命年羹堯負責西征軍隊的后勤補給,又任命
隆科多擔任京城的步軍統領。這兩人都是胤禛旗下的成員。果然,在康熙駕崩后,皇帝的位置就傳給了四阿哥胤禛。
如果最終康熙帝還是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的話,胤禛也不會起兵造反的。
雖然年羹堯在負責西征的后勤保障,是一道防范胤禵率軍歸來的防線,隆科多也掌管著整個京城的軍務。但即使有這兩人支持,胤禛造反成功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年羹堯
因為首先,皇子造反成功的案例只有像李世民、朱棣這樣的人,他們造反成功的先決條件都是自己手上握有重兵。而胤禛旗下并沒有什麼軍隊,哪怕是隆科多掌握京城軍務,但他手下的兵力僅有三萬人,就這點人如何與正在西北征戰的胤禵手下那十幾萬大軍相比。
第二是造反是會被唾棄的,通過造反的來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朱棣是打著「誅奸臣,清君側」的名義造反的。而康熙一生,英明神武,哪來的名頭給胤禛拿來造反。
如果胤禛執意造反,不說胤禵師出有名,可以號召天下大義來領兵共伐胤禛,就他自己率領的十幾萬大軍就足以平定胤禛的造反之事。
所以胤禛造反是絕對不會成功的,既然明知不會成功,那胤禛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通過以上所說,即使胤禛有著造反的念頭,也絕無造反的實力。何況,因為胤禛的上位,為乾隆帝打下一片富足的基礎,才會有康乾盛世這一美名。胤禛并未辜負康熙帝的厚望。
所以說,康熙帝選擇胤禵作為繼承人是一件正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