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跟我說:「周杰倫真沒出息,二十多年來還是華語樂壇第一。」
這大概是最不讓人反感的凡爾賽了吧。
沒錯,二十多年了,他締造了神話,也一直是神話。
這個從我們青春期就入場的男人,好像永遠都不會退場。
也難怪《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寫到:
「‘破圈’兩個字,各種圈從年頭喊到年尾,最后一合計,2020 年大眾最津津樂道的歌手還是那個男人——周杰倫。」
畢竟周杰倫和這個名字背后的一切,真真切切地被二十多年的時間驗證過。
再提起對周杰倫的初印象,似乎還是能夠輕易地想起那個看不清全貌、沉默寡言的少年形象。
周杰倫3歲那年,母親葉惠美掏盡家底為他置辦了一架鋼琴。雖然十幾年后,他僅僅只是個考不上普通高中的音樂特長生。
《聽媽媽的話》里有這樣一句:「不想你輸,所以要叫你用功讀書。」
周杰倫確實不擅長學習,但顯然,過人的音樂天賦也不允許他輸。
千禧年前后的華語樂壇一直屬于人人追捧的「四大天王」們。
誰也想象不到,慘遭劉德華、張惠妹等大咖退稿的周杰倫就是那個將會帶來顛覆的人。
可能很多人已經記不起自己在新世紀初的期許,但一定記得2000年《可愛女人》前奏里的那一聲口哨。
那一年,周杰倫得到公司的發片允許,發行了自己首張個人專輯《JAY》。
他熱衷做音樂實驗,因此一張專輯就融合了R&B、Hip-Hop、搖滾以及古典巴洛克。
大眾很難將其定性,因為它突破了市場上現有的一切風格,那是獨屬于周杰倫自己的音樂概念。
有人點評這張專輯「前衛到兒時的我需要強迫自己接受它」。
這張專輯不僅斬獲當年的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還成為了台灣當年的銷量冠軍。
事實證明,那確實不是一次運氣的偏袒。
當周杰倫的橫空出世還在被大肆討論時,他又在2001年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范特西》。
從古巴比倫到老上海,從代際關系到戰爭和平,你正驚訝于有一天竟可以耳聽奇跡,《范特西》已在全亞洲賣到170萬張,拿下金曲獎五項大獎。
周杰倫出道的第三年,美國《時代》雜志稱他為「新一代亞洲流行天王」。
同一年,超過五十家電台同時首播杰倫第四張專輯的主打歌《以父之名》,預計有八億人同時收聽,于是此后的7月16就被定為「周杰倫日」。
盡管他在歌里唱「我當我自己的裁判」,但自那時起,周杰倫再沒有因為「吐字不清」這樣的荒唐理由,而錯失他應得的榮耀。
或許早從多年前那個內斂的帽衫男孩開始,他就相信自己一定會成為「音樂上的皇帝」。
周杰倫的歌曲作為兩代人的青春旁白,只要有人起個頭,誰都能獨自唱完整首。
當多數音樂人還在做流于紙面的詞曲時,周杰倫歌里的意象曾帶我們直達夢想。
2016年以前,這位音樂天才幾乎還保持著一年一張專輯的產出頻率。
但在那之后的幾年里,周杰倫成了粉絲口中的「專輯鴿王」,更多時候出現在直播平台上,綜藝節目上,以及廣告海報上。
即便如此,他還是能夠僅憑幾首單曲就出現在各大年度音樂榜單的榜首上。
2018年,周杰倫在39歲生日前特別錄制了單曲《等你下課》,作為送給粉絲的驚喜禮物。
幾個月后,他又發表了新歌《不愛我就拉倒》。
2019年,周杰倫新單曲《說好不哭》上線,周杰倫和五月天阿信合唱的視訊在Youtube上兩天的觀看量就已突破了一千萬。
甚至在2020年,杰倫也只發表了《Mojito》一首單曲。
但在和一眾流量愛豆、網絡歌手正面對打的幾個熱度榜上,周杰倫始終穩居第一。
《Mojito》開局600萬張的銷量成績讓人不得不承認,果然能打敗周杰倫的只有周杰倫。
盡管有人說,光是周杰倫音樂生涯的前四張專輯,就夠自己用一生來回憶。
但也有人終于意識到,無論是周杰倫還是自己,其實都早已脫離當年的境遇。他正在嘗試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與不同以往的歌迷對話。
只要周杰倫還在唱歌,就會有人覺得自己還年輕著。
只要他還唱歌,對我而言就是有「聲」之年。
這些年來,不免有人覺得「杰倫變了」,多數人甚至私心認為周杰倫作為經典存在就足夠了。
但對周杰倫本人來說,他不過是想持續做自己熱愛的音樂而已。
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全能之神,作為上個時代的天才闖入者,誰說周杰倫不可以在這個時代做一個進階者。
慶幸的是,在視野所及之內,我們還能夠看見有人與周杰倫共通這份難得的匠心。
在一次次對傳統的打破與革新過后,實現自我升華,引領全民潮流。
在群星閃耀的今天,仍然為創造不平凡而努力進階的「第一」們,早已預定了下個時代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