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國軍的許多將領乃至普通士兵,都是相當厲害或說能力強悍的。之所以最終失敗了,最關鍵的原因便是,他們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比如吳化文,跟著蔣介石混時,完全是拉胯的雜牌軍而不被看重。
但起義后,吳化文的隊伍便歸屬于解放軍的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一下子就成了主力一般。第一支攻入蔣介石老巢南京,并占領總統府的隊伍,便是來自吳化文的隊伍。看著是不是很玄幻?但這卻是實錘的歷史。
同理,國軍其他將領也基本上如此,比如薛岳,在長沙抗擊日寇時,創造出了「天爐戰法」,揍得日寇都懷疑人生。哪料在解放戰爭時期,卻在絕對優勢兵力之下,慘敗給了粟裕大將。
跟他同命相連的還有王耀武、杜聿明,都是赫赫有名的國軍名將。那麼倘若拋開歷史潮流,只從軍事能力上進行比較,薛岳、王耀武和杜聿明,誰更勝一籌呢?
一、是薛岳嗎?
皆知薛岳大放異彩在抗戰時期,就不細說了,只說他跟粟裕的對陣。其實薛岳擔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后,也曾春風得意。 一出手就在泗縣擊敗了陳毅統領的山東野戰軍。
隨后薛岳指揮4個師,12個旅的兵力向睢寧、宿遷挺進,逼得山東野戰軍,連呼粟裕率華中野戰軍馳援。
但問題是,中央給粟裕的命令是,「希望9月上半月完成東面作戰任務(指在攻占海安,如皋),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揚(州)泰(州),中旬休整,十月下旬進入淮南作戰」。也就是說,粟裕救援完全不現實。
而更可怕的是,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也氣勢洶洶殺來了。于是山東野戰軍再吃敗仗,淮陰、淮安失守……這就是薛岳,開局就差點讓山東野戰軍崩潰!
就在這時陳毅提議: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應該合并行動。不久后中央批復: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
由此,粟裕事實上擔當起了軍事指揮之責——薛岳噩夢開始了!這回輪到粟裕出手了,先是宿北大捷,全殲國軍整編69師。 薛岳大驚,調整編74師北上攻打沭陽。
張靈甫不干了,69師就是孤軍冒進全軍覆沒,你薛岳又讓我重蹈覆轍嗎?對不起,我是張靈甫!于是拒絕執行命令——不得不說,張靈甫抗命真抗對了,因為粟裕已經給他在沭陽以南布好了口袋,就等他前來。
再說粟裕,眼見張靈甫沒上鉤,便掉頭直撲馬勵武。嚇得馬勵武急忙請示薛岳:我還是撤吧,感覺情況不對頭。
薛岳強悍表示:你那沒有共軍主力,放心吧。馬勵武信了薛岳,不過代價卻是他的整編26師被粟裕一口吞掉。隨后又是棗莊周毓英的整編51師,也跟馬勵武一樣:信薛岳,得永生,全軍覆沒……
開局連戰連捷的薛岳,在粟裕一連串的暴擊下完全懵了,再無名將風采。蔣介石終于坐不住了,撤掉薛岳改由顧祝同接任。
粟裕得知后表示:薛岳用兵尚稱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敗將,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上的更迭,正象征著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后必然會走向崩潰。
顯然,粟裕給薛岳的評價頗高,稱他有「干才」,「尚機敏果斷」,這個評價真不低,想必薛岳若能得知,也會滿意,畢竟這代表著粟裕對他的尊重。
二、是王耀武嗎?
對王耀武,許多人的印象,恐怕是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那位人畜無害的老好人形象。但實則王耀武卻是國軍超一流名將。咱粟裕大將一生念念不忘的「譚家橋之敗」,就是王耀武指揮的。當時粟裕雖沖出了包圍,但方志敏、尋淮洲卻英勇就義。
而赫赫有名的國軍整編74師,就是由王耀武帶出來的,或說他的起家資本。只不過最終卻讓張靈甫成了名罷了——這才是王耀武,可不是如《特赦1959》中那般,是個「人畜無害」 的老好人。
嚴格意思上來言,粟裕跟王耀武的交手,并不是「譚家橋之戰」,而是1947年的萊蕪戰役。當時粟裕主動放棄臨沂,誘李仙洲入甕,王耀武敏銳察覺出了這是圈套,于是急命李仙洲撤退。
可惜李仙洲卻不聽王耀武的,而是聽陳誠的命令,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真不知在功德林里,這哥倆會如何說這事。
反正王耀武在李仙洲全軍覆沒后,曾悲憤怒吼:「5萬多人,3天時間就被消滅光了?就是放5萬頭豬,叫共軍去抓,3天也抓不完啊。」
但王耀武最傷心的事卻在后面,這就是孟良崮之戰。這一次張靈甫沒有逃脫,全軍覆沒。這一戰,堪稱粟裕的神仙仗,王耀武全程只能看著自己的起家資本,被粟裕強行清零是毫無辦法。
雖後來王耀武又重建了整編74師,卻更像是一種「懷念」,沒法跟「老整編74師」相提并論。最終王耀武兵敗濟南被活捉,總之王耀武比薛岳全面。
其一具有超凡的「搞錢才能」,這在國軍中是殺手锏,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其二具有遠超薛岳的高情商,具體表現就是用錢開路,故而在國軍內部很吃得開。其三就是大局觀超一流,懂得取舍。比如判斷出了粟裕的誘敵之計,還如勸告蔣介石放棄濟南,當然更有功德林里的「人畜無害」等。
有了這三種才能加持,自然讓王耀武如虎添翼。哪怕在咱這邊,對王耀武也是肯定遠超否定,比如說他是難得的明白人,或聰明人等。
三、是杜聿明嗎?
由于杜聿明太有名了,所以筆者就不展開細說他的戰績了。唯一要說的是,杜聿明雖號稱:三大戰役中指揮了兩個。但筆者卻認為,實則都應算「半個」。因為他在東北,最后是被陳誠排擠而黯然離開。在淮海,則是被劉峙拉入來填坑。
故而在杜聿明身上,總有一股子悲情感,不像王耀武那樣仿佛自帶喜感一般。那麼三人中,最厲害的是杜聿明嗎?筆者認為,還是看完粟裕對杜聿明和王耀武的評價后,再做定論不遲。
在新中國成了后,有一次咱的將軍們,討論國軍名將誰最能打時,粟裕直接點名了王耀武和杜聿明,認為他倆是國軍中最厲害的。
粟裕對杜聿明的評價是:杜聿明只能打順風仗、打不了逆風仗,杜對戰爭有自己的心得,但是盲從蔣介石,哪怕他知道蔣介石的做法有問題,他也還是會執行,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劇。
對王耀武的評價是:王(耀武)不一樣,他對戰爭有獨到的見解,有執行力,作戰能力強,順風仗逆風仗都能打。
所以薛岳、王耀武和杜聿明誰更厲害?粟裕的評價最具分量,也最具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