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寫小黃花的他,青澀的、瘦瘦的,
被大小S夸可愛;
被全台灣調侃,關于雙J「不能說的秘密」。
在2004《康熙來了》開播的元年,就已經是 「華語樂壇小教父」——
創作出《JAY》《范特西》《八度空間》《葉惠美》4張專輯,唱紅超過30首風靡亞洲的歌曲。
并以這樣的創作速度,在日后共拿下15座金曲獎獎杯,是至今保持金曲獎獲獎紀錄最多的人。
所以今天,不妨就從他的歌、他的多情和他與金曲獎愛恨情仇的那些年,一起來考古、對比:如今的華語樂壇是不是真的完蛋了?
金曲獎,曾經是不折不扣的華語音樂最重要獎項。
誕生于1990年,比「小天王周杰倫的橫空出世」早11年,還是小虎隊風靡亞洲的年代。
小虎隊入圍首屆金曲獎最佳組合獎——
所以只追過周杰倫而沒沉浸感受過小虎隊當年風光的人,
就很難理解90年代站在電視機前名叫劉詩施的小學生,在15年后對霹靂虎四爺的癡情眼神。
之后金曲獎取消對香港歌手的限制,于是更為走紅的港星,鐵肺歌后葉倩文、百萬銷量張學友,就相繼成為金曲歌后、歌王。
因為97年前,台灣市場雖遠大于香港,但論起影視歌三棲流行,還是香港領先一頭。也才有林青霞、王祖賢、舒淇等台灣明星跨海登明珠,尋求海外發展的更好機會。
王祖賢當年上《今夜不設防》,還被香港主持笑過「台灣土妹」。
但隨著粵語市場日漸低靡,
98年,金曲獎又放開國籍限制,兩個海外歸來的青年唱響了挑戰世紀末傳統流行樂的先聲。
他們正是98年拿下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陶喆,和99年拿下金曲歌王的王力宏,
標志性的RNB曲風,也為日后周杰倫能用RNB歌曲成功出片,打下市場伏筆。
才華重要,但光有才華少了雄厚背景,就可能連展示才華的機會都沒有。
陶喆,就正巧是娛圈少爺。爸爸叫陶大偉,馳騁台灣電視界18年的風云人物,一手捧紅大小S姐妹的台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是他的好哥們之一。
而陶大偉的爸爸,還可往上數,如果你愿意費心搜索下曾經的台灣警務處處長,就會看到他的大名。
王力宏,在優質偶像沒塌房前,雄厚學術家世自己都吹了無數遍。
但順風順水空降娛樂圈賺錢,還是大學暑假回台灣探親,被他的叔叔推薦給知名音樂人。
他叔叔叫李建復,是第一位唱紅《龍的傳人》的華人歌星。
王力宏李靚蕾失婚大戰,李建復也沒閑著,百忙中還摻和了一腳。
周杰倫沒這麼好運,能發片前,在吳宗憲的阿爾發音樂公司睡了好久地板。
給張惠妹寫《雙截棍》、給劉德華寫《眼淚知道》,都被退回。
就像平民姐妹大小S,能在十幾歲就順利出道,離不開神秘制作人沈玉琳的一句:我覺得她們這種無厘頭風格,搞不好會很受年輕觀眾歡迎。
平民小伙周杰倫,終于能拿到夢寐以求的出片機會,也是因為公司領導楊峻榮,巧合下聽到他寫的《可愛女人》demo,才決定捧他。還埋怨吳宗憲:這一角你居然冷落了一年多!
后來周杰倫離開阿爾發自立門戶杰威爾,就是跟楊峻榮一起出走。
當年杰倫很忙,一年寫幾十首曲子,選出10首發專輯。也忙著傳各種緋聞,早在走紅前,緋聞對象就有徐若瑄和溫嵐。
《可愛女人》這首歌,是和徐若瑄一起量身打造,周杰倫作曲、徐若瑄作詞:
「漂亮的讓我面紅的可愛女人,溫柔的讓我心疼的可愛女人,透明的讓我感動的可愛女人,壞壞的讓我瘋狂的可愛女人……」
已經是大明星的徐若瑄,還調出檔期親自出演,只是小透明周杰倫的《可愛女人》MV,也就成為周杰倫所有MV中的第一個J女郎。
更有瘋傳的吳建豪、周杰倫、徐若瑄三角戀,曾讓狗仔一頓好追。
溫嵐,周杰倫給她寫過一首《夏天的風》,其中兩句「溫的風、山的風,吹成了山風」,其實就是小心機的「溫嵐」二字。
把愛寫成歌,是專屬于創作人的浪漫。
但又有人說作詞人是天天,不是周杰倫。
這里詞人方文山有話要說,還是在哈佛論壇上說的:詞曲創作人和純詞人的區別,是純詞人更像乙方,必須根據甲方也就是制作人or歌手給出的委托要求,發散創作。
那發散創作的另一首歌《我不配》,只要是吃過瓜的群眾,都能默契get是周杰倫寫給侯佩岑。
周杰倫卻一直推脫寫詞人是方文山,所以歌詞為什麼這麼寫得問方文山。方文山在哈佛算說明白了,整張專輯的甲方都是周杰倫,他得怎麼寫,還不是周老板說了算。
而要說「周侯戀」,就像一段因果輪回了,因為開始和結束是那樣相似。
2005新年伊始,周杰倫和侯佩岑在東京街頭被拍甜蜜同游,戀情徹底曝光。
但其實是一段狗仔烏龍,因為《忽然一周》的狗仔追到東京,本來要拍陳奕迅和徐濠縈如何敗家消費。
沒想到十字路口遇到更大的瓜——周杰倫挽著侯佩岑脖子出現了,當然立刻換跟蹤目標。
據說這個跟拍烏龍,陳奕迅還特別找周杰倫道歉過……
海的另一邊,就是台灣娛樂圈公開秘密的雙J戀,突逢BE。
周杰倫護新女友:「我和蔡同學沒有在一起過,我們只是好朋友。」
但一年后的暑假,同款八卦又上演,只是換了女主角。
「JH戀」報道強勢來襲,周杰倫和誰也想不到的Hebe,被拍在英國甜蜜同游。
還有一樣的結戀陳詞,周:「之前就沒說在一起過。」
也就有了侯佩岑的揮刀斬愛:「周董曾說,他從沒說過我們在一起,我也沒說過,大家就不要再問我有關他的事。」
高調曝光,高調BE,也像周杰倫和金曲獎的愛恨情仇。
時間再到2001,周杰倫出道一年后,就在金曲獎擊敗那英、王菲、莫文蔚,收獲年度專輯大獎。
「RNB小天王周杰倫」橫空出世,高興到耍帥橫跳上台。
拿到最想要的獎,但也有意難平,就是一輩子只能入圍一次的金曲獎新人獎。明明入圍了,被誰搶走?
就是曾經的新加坡小天后,如今的冷門歌手孫燕姿。
而以新人之姿入圍各大獎項的,還有:陳綺貞、五月天、戴佩妮、范瑋琪、中國娃娃、方文山。
這一年,也被叫作新人爆發的大年。
之后,在一大批唱著華語歌曲的新生代音樂人影響下,香港和台灣兩個地區,也逐漸完成華語流行中心的交接。
其中佼佼者,必提周杰倫。只用兩年就甩掉新人光環,以神專《范特西》在金曲獎上橫沖直撞,橫掃3個重量獎項。
一般商業專輯主打歌也就3~4首,《范特西》則是10首歌至少8首都可稱作主打。等于周杰倫把別人能發2~3張專輯的歌,放到了1張專輯里。
這樣的才華密度和良心輸出,上一個全新創作專輯這樣搞的,可能還要追算到他的偶像羅大佑。
和金曲獎在蜜月期,也就有了那句傲嬌的:誰叫我是周杰倫。
說明一下,此外流傳甚廣的「夜曲一響上台領獎」,不是今天說的台灣金曲獎;蔡周大戰后續之蔡徐坤以英文歌拿下華語金曲,也不是台灣金曲獎。
但「得意之作顆粒無收」,是在貨真價實的金曲獎。當「華語小天王周杰倫」帶著入圍5項大獎的《八度空間》再度來到,卻坐滿了4個小時冷板凳。
一氣之下,寫出一首旋律和歌詞極佳的《外婆》,呼喚親情,也質疑金曲獎評選的公正性:
「結果卻拿不到半個獎,不知道該笑不笑,我對著鏡頭傻笑,只覺得自己可笑。我難過,卻不是因為沒得獎而難過。我失落,是因為看到外婆失落而失落。大人們根本不能體會,表哥他的用心,好像隨他們高興就可以徹底的否定……」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也不再出席。不論金曲獎如何向他示好,年度歌曲、年度專輯、金曲歌王都頒給他,還是工作人員代替上台:杰倫沒想到他會得這個獎,(所以沒來現場)。
激烈競爭下,金曲獎也爆出內定丑聞,某個唱片公司用旗下藝人打包威脅,如果獎項不頒給公司的入圍者,就讓公司全部藝人都不出席。
是到整整7年后的2011,再拿到金曲歌王和最佳專輯,周杰倫才又站上金曲獎舞台,當壓軸嘉賓頒獎給自己。
傲嬌圓場:「記得寫過一首歌干掉金曲獎,現在我要把話收回來。每屆金曲獎評審都不一樣,我喜歡這屆的評審!」
但他愿意再來,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一屆的主持人中,有一位叫侯佩岑。
時間再到2013,又是同樣的場景換了女主角——雙J同台。
只是可憐,無論主持人陶晶瑩如何花言巧語哄騙,雙J都沒有邁出台上擁抱的那一步,台下也是匆匆擦肩而過。
因為彼時兩人身邊,都已經有能夠大方公開的昆凌和錦榮,沒能兌現金曲獎預期的大爆版面。
極力邀請雙J同台,炒作緋聞挽救收視,這已經是上一個十年的金曲獎。
台灣詞人方文山,也有說他親歷的兩岸流行地位變化:
以前台灣是華語流行樂重鎮,新馬歌手一定會去台灣發片,再到內地發展。
現在徹底扭轉過來,台灣歌手也要去內地鍍金,在內地紅了,再飛回台灣就自然紅。
就像2013年后,大陸歌手也有不少拿過金曲獎,如李榮浩是2014金曲獎最佳新人、Mr. Miss樂隊是2017金曲獎最佳組合。
但鍍金效果,還不如參加一次熱門綜藝。
近幾年,金曲獎頒出的年度金曲和最佳新人,更明顯傾斜向台語歌曲。
最佳新茄子蛋等,在台灣爆紅,可其他地區就相對而言沒那麼有名氣。
和金像獎變成香港本土獎項一樣,金曲獎也在逐漸變成台灣本土獎項。
結果就是,像剛剛落幕的這一屆:除了被炒上熱搜的小S和她姐夫的「鄉鎮表演」,
你知道這屆金曲歌王給了崔健,金曲歌后給了蔡健雅嗎?
知道年度金曲,是一首太多華語聽眾沒聽過的台語歌《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嗎?
唯一值得「欣慰」,是如果有一種幸災樂禍叫同甘共苦。看過今年金曲獎直播的觀眾,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宣布:原來大家一樣爛,華語樂壇真的完蛋了!
去年,金曲獎還鬧出經過評委層層篩選,選出的年度歌曲竟是裁縫鋪剪裁抄襲來的丑聞。
就不只是緋聞都帶不動,而是已經失信到連基本樂理和聽曲量都欠缺。
不知道傲嬌說「喜歡這屆評審」的周杰倫,還喜歡今天的金曲獎嗎?
有人說,過去幾十年里華語音樂其實就是港台音樂。而當港台市場淡出主場,大陸市場獨挑大梁,未來華語音樂的出路在哪?
目前,還不知道。
會是tiktok背景樂的熱歌成為主流?
目前,也不知道。
知道的,是市場割裂,競爭減小,流量至上,日入208W,一首剪裁洗腦單曲就能賺翻錢包。
實在沒有多少人會為了信仰和愛好,再去拼盡所有做音樂。畢竟蹭熱點就能出名,而拼盡所有玩樂理還更可能「賠得叮當響」。
連周杰倫心中的「小象」,也在沙漠走失。既然沒人能對他的15座金曲獎杯造成威脅,又何必浪費掉所有玩耍時間,像曾經那樣拼給音樂。
可要說他是因為遠離市井小民生活,而寫不出我等小市民的喜怒哀樂。
那為什麼現在很多標榜音樂夢想的小明星,也沒能寫出普通人愛聽的歌?至少「戀愛」這一寫歌動力,他們可沒少經歷啊……
還是像某位音樂人說的,大師是在一個大環境下成群結對到來。那下一個大師時代何時來到?就又是一個不知道了。
只是漫長等待中,一些還需要音樂的聽眾,他們的耳朵和品味被浪費。只能回到過去,重拾音樂中應有的感動與重量。
就像我在考古金曲獎時,不小心聽到,還會把社會議題當做責任寫進歌曲的周杰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