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句話的典故出自《史記》,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莊王,上台之后貪圖享樂,整整三年的時間里,從來不過問政務。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國之將滅的時候,楚莊王卻以迅雷不及耳之勢,問鼎中原。原來縱情聲色,不理朝政,都不過是楚莊王故意制造的假象罷了。
楚穆王在位期間,曾在中原四處征戰,接連剿滅了數個小國,使楚國的疆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楚國在當時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大的諸侯國。
但楚穆王去世之前,卻沒有安排好身后事,以至于他一死,楚國上下就陷入了一片混亂,朝堂之上暗流洶涌,各大公子為了權力,爭得你死我活。
楚莊王上位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一大堆爛攤子,朝堂政局腐敗、王室權力外落、周遭的國家,更是虎視眈眈,可以說,楚莊王這一開始,就是「天崩局」。
更讓楚莊王絕望的是,他的身邊甚至連一個能提供幫助的人都沒有。那時候,楚國的各大世家權勢顯赫,有的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楚國的一切事物,楚莊王說了并不算數,得要幾大世家的人點頭同意才行。
此時,若是楚莊王選擇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勢必會受到極大的阻攔,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畢竟在春秋戰國時期,弒君換主的事情,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而剛剛登基的楚莊王,只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少年,身處在波譎云詭的楚國朝堂,他只能選擇韜光養晦,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為了能夠騙過天下人,楚莊王整整三年的時間里,沒有上過一次早朝,每天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國內發生饑荒戰亂時,楚莊王也是閉門不出,躲在宮里遛鳥斗蛐,不問世事。
為了演得更加逼真,楚莊王還命人在宮外的門匾上,掛上了「勸誡者死」的字樣。
楚莊王的所作所為,讓楚國上下對楚莊王是個昏君這件事情,深信不疑,很多原本監視提防楚莊王的權貴,也開始對他放松警惕。
于是,趁著這個機會,楚莊王在暗中訓練軍隊,培養了一支屬于自己的勢力。
眼見楚國危在旦夕,一些忠臣名士不愿看到楚莊王將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決定拼了性命也要阻止他,士大夫伍舉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王宮,準備向楚莊王進言。
結果剛一進門,就看見了醉得東倒西歪的楚莊王,伍舉氣不打一處來,跪在地下對楚莊王說道:「南方的大士山上有一種鳥兒,一直不飛不鳴,王上可知這究竟是什麼鳥嗎?」
伍舉
楚莊王明白伍舉這是在點自己,就說:「這只鳥雖然三年不飛不鳴,但只要一飛就可以沖天,一鳴就可以驚人,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先退下吧。」
伍舉是個聰明人,頓時明白了楚莊王的用意,于是歡天喜地跑回了家。
可是伍舉左等右等,都沒有等到楚莊王有一丁點的改變,幾個忠臣十分著急,問伍舉是不是會錯了意。
伍舉也摸不清頭腦,在他看來,楚莊王能說出那一番話,就證明了他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個樣子。
為了試探楚莊王,大夫蘇從立刻沖進了大殿,嚎啕大哭,楚莊王問他為什麼這麼難過,他說楚國要亡了,自己也要死了。
蘇從
接著蘇從就將楚莊王痛罵了一通,說的話雖然不好聽,卻字字懇切,都是肺腑之言。
楚莊王聽到之后,啼笑皆非,不過三年之期已過,他已經有了可以與世族大家和敵國抗衡的能力。
于是楚莊王假裝是受了幾位忠臣的勸說,開始著手處理國事。他先是平定了內亂,后又出兵收復了鄭國,接著揮軍北上,與晉國爭霸。
同時,楚莊王還重用伍舉、蘇從和孫叔敖等曾經勸過自己的人,在國內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重點加強軍事實力,為日后問鼎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莊王身為帝王,蟄伏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將楚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的意志力非常人所能比擬,也難怪會是春秋五霸中,最具有人格魅力的君王。
在楚莊王的統治下,楚國飛速發展,最終一舉打敗老牌霸主晉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頭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