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國軍將領順應歷史潮流毅然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
其一是陳明仁將軍,在四平之戰中大放異彩,讓咱吃過大虧。起義后陳明仁依舊統兵,當上了我軍的第21兵團的司令,并在解放后被授予上將軍銜。
其二是曾澤生將軍,長春起義后依舊統兵,出任了我軍第50軍軍長,并率隊參加了抗美援朝。彭總親口對曾澤生說:「有我彭德懷在,50軍不但不會編散,而且優先換新裝備!」1955年曾澤生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三位最著名便是傅作義將軍。引用咱毛主席的話說就是:「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作義)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傅作義起義后,既沒有如陳明仁、曾澤生那樣繼續統兵,也沒有被授予軍銜,這是為何?
一、級別不同導致
陳明仁起義前是國軍第一兵團的司令,曾澤生起義前任國軍60軍軍長。 這也是為何陳明仁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澤生則是中將軍銜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起義前陳明仁就要比曾澤生級別高。
再來看傅作義,他雖是「華北剿總」,實則卻是封疆大吏。因此就不能用陳明仁等國軍將領當參照物了,只能參照程潛、盧漢等人了——其實若論實權,傅作義還要比程潛和盧漢高,畢竟傅作義的黨政軍一把抓,而程潛卻沒有兵權,因為兵權在陳明仁手里。
級別不同,實權大小,直接導致了各自的影響力也不同。比如同樣是起義,并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董其武將軍,他便是傅作義將軍的手下。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言,在起義前傅作義將軍,應屬于國民黨大佬級別,而不能放至「國軍名將」行列了。
若還不太明白,也可參考李宗仁和白崇禧,在爭取白崇禧起義時,咱的毛主席便曾表示過:「讓他指揮30萬人,我軍3年不進廣西。」那麼為何「統兵」的不是李宗仁呢?因為李宗仁擔當的是桂系老大,主政,白崇禧是主軍,即真正的國軍名將!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如何讓傅作義將軍統兵征戰,根本就不現實了——之前人家就是手下人在代表他統兵征伐,起義后卻讓傅作義再來干這活,這實在不像話了!
除非閻錫山和傅作義一同起義,也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傅作義才有可能去統兵,你總不能讓閻錫山去吧?畢竟無論怎麼說,閻錫山都是傅作義的老大,級別也好,影響力也罷,傅作義都比不過。
二、 起義時手下「無兵」
傅作義能起義,跟蔣介石的猜忌有莫大關系。當時傅作義的嫡系部隊,不是被咱解放軍殲滅,就是大部分在綏遠或天津駐守或反抗。
所以,傅作義當時面臨的情況異常復雜。他的嫡系部隊,或被咱解放軍給殲滅或不在身邊,已經實力大減。而在傅作義身邊的第四兵團和第九兵團,卻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其中,第四兵團的司令叫李文,第九兵團的司令叫石覺。
這兩位嚴格意思上來言,是代表蔣介石看管傅作義來了,豈能聽你傅作義的指揮?這下好玩了,傅作義的嫡系部隊,都在替蔣介石賣命。 可蔣介石自己的中央軍,卻在看管著傅作義,你這讓傅作義如何能高興?
故而當傅作義決定起義時,第一個動作就是控制住李文和石覺。這兩人眼見大勢已去就表示:我也不礙事,你派飛機把我倆送回南京就行了。傅作義答應了他倆,結果這兩人上飛機前,還發布了通告:痛斥傅作義不忠啥的。
這種復雜情況便造成了傅作義起義后,雖號稱還手握二十萬大軍,但嫡系部隊卻幾乎沒多少了——起碼蔣介石那十多萬中央軍,是不會無條件地聽命于他吧?這一下就跟陳明仁、曾澤生有了不同,他倆直接掌控原有軍隊,起義后繼續統兵。
就算真想讓傅作義統兵,可把那支部隊給他?當時,陳長捷在天津全軍覆沒,董其武于1949年9月時在綏遠起義,自然綏遠軍就要由董其武統領吧。 莫非讓傅作義統領一支咱的解放軍部隊?
這更不可能了,不是信不過傅作義,而是咱解放軍跟國軍完全是兩套體系,兩種帶兵觀念,彼此又陌生異常,這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磨合好,當時還在打仗,這不是吃飽沒事干嗎!
但即便如此了,咱的毛主席也照樣給傅作義安排了個「軍事管理委員會委員」,既是對他戎馬一生的肯定和安慰,也是級別上的一種體現。
三、 自己的要求
傅作義起義后就明確表示過:我在綏遠從事水利工作多年,現在雖然投了共,我也想為人民立功,我還想回綏遠做做水利工作。
也就是說,傅作義明確表示了不再統兵了,自然就要尊重人家的意愿。至于有人曾表示:重點在綏遠!意思就是說,傅作義暗藏心機,想回自己的老巢啥的。筆者就只能表示:格局有點小了!
早在抗戰時期,傅作義率軍駐扎綏遠地區時,就開始興修水利,并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水利指揮部,甚至最后提出一個響亮口號:治水與治軍并重!也就是說,傅作義搞水利可不是隨便一說,為了撈取好名聲,而是實打實的在真干。
有人就曾統計過,在1939年至1945年期間,傅作義率部修建規模較大的水渠1500公里左右,小渠直接超過了3000公里,灌溉了超過一千萬畝的農田。
對于咱中國人來言,水渠、農田意味著啥都清楚。尤其是戰亂時期,這一措施更顯得可貴和難得了。因此他提出回綏遠搞水利工作,無非是強調一下,自己是真心想為人民立功,有當年的綏遠地區為證!
再者言,傅作義是啥人物?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和隨后改口又稱「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的矛盾,傅作義豈能不知?他還會玩這種,早被玩爛的「梗」,想東山再起嗎?那也太小看傅作義了!
果然,毛主席一下子就懂了,表示:對傅作義這樣的安排還不夠,因為傅作義的功勞比這些人要大。如果傅作義決定死守北平城,我們今天就不能有這個北平城了,也不能在這樣的地方開會了。傅作義立了大功,一定要給他安排一個部長!
這就是格局!傅作義得知后,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而且為了幫助傅作義展開工作,毛主席還嚴厲批評過,一些不配合傅作義工作的人,道:「你們哪一個人有本事,能把北平20萬守軍調出北平城,聽從我們發落,使我人民解放軍不費一槍一炮解放了北平城,保護古都不受任何損失啊!」
一句話,替傅作義掃清了幾乎所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