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很多娛樂綜藝自成一派,吸引著觀眾的眾多注意力。
在這些綜藝中音樂類目又是很大一個方向。
舉幾個例子,《天賜的聲音》曾經獲得過不錯的收視率。
這檔節目打破了歌手單獨演唱或是歌手和素人合作演唱的表演模式,通過尋找「音樂合伙人」的方式,讓歌曲有了更加專業的呈現。
再比如《我們的歌》,大膽嘗試前輩歌手、中生代歌手和新生代歌手的碰撞火花,吸引了觀眾注意,新鮮感爆棚。
除此之外,《乘風破浪的姐姐》等一系列選秀成團音樂綜藝更是掀起了新一代選秀熱潮。
從這些節目中,我們不難看出音樂綜藝的嘗試方向之廣和創新之多。
但如果說起音樂綜藝的「老前輩」,那浙江衛視曾經推出的《好聲音》絕對當之無愧。
2012年《好聲音》播出,一度爆火,紅到發紫,是毫無疑問的國民綜藝。
那一季的《好聲音》被大家戲稱為「神仙打架」,造就了一眾實力派歌手的成功。
在10年的時間里,《好聲音》不斷播出。
只不過今天的好聲音已經輝煌不再、口碑不再、看點不再,再也不能吸引住觀眾的眼球,甚至受到了很多批評。
與第一季相比,好聲音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后到了接近自毀的地步。
那麼,曾經的國民現象級綜藝,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把自己玩毀的呢?
其實《好聲音》并不是內地開創的綜藝節目,而是引進的外來綜藝。
荷蘭有一檔節目叫做《荷蘭之聲》,這檔節目在當地大獲成功,吸引了荷蘭全國18.2%的觀眾。
因為這檔節目的爆火,眾多國家開始引進這檔綜藝節目。
2011年,美國引進《荷蘭之聲》并將其改名為《美國好聲音》,一度收視爆棚。
《美國好聲音》的成功,讓很多資本開始心動了,
至今為止,《荷蘭之聲》已經出口到64個國家地區,從這就可以看出這檔節目到底有多受歡迎。
而大陸的電視台不可能對此無動于衷,于是浙江衛視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而說起浙江衛視引進它的背景,也絕對不只是想靠它增加收視、收入那麼簡單,更多的原因,在于浙江衛視與湖南衛視的競爭。
雖然當年浙江衛視靠著《好聲音1》一躍擠入幾大龍頭衛視之列,
但在它沒制作播出之前,浙江衛視只能被湖南衛視遠遠落在后面。
原因無他,只在于湖南衛視的獨家選秀節目超女、快男的大熱。
作為「遠古」現象級綜藝,超女、快男系列綜藝從04年便開始交叉舉辦。
當時這檔綜藝是當之無愧的國民綜藝,幾乎沒有人不看。
作為貨真價實意義上的全民選秀,它的選手不僅有年邁的阿姨,還有小學生妹妹。
年齡不是問題、唱法不是問題,「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成為了一句廣受推崇的宣傳詞。
05年的超女更是創造了可怕的粉絲經濟,觀眾用手機投票,巡演的選手被圍得水泄不通。
從超女中脫穎而出的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實力超群,至今仍舊活躍在歌手舞台上。
因快男一夜成名的張杰、魏晨、俞灝明、華晨宇等人,粉絲仍然不減當年。
在當時那個網絡不算發達的時代,超女快男創造的粉絲經濟就連如今的《創造101》、《青春有你》都要靠邊站。
可想而知,湖南衛視當時賺得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熱播綜藝更是讓浙江衛視眼紅不已。
于是浙江衛視迫切想著分湖南衛視一杯羹,斥巨資引進外國節目,并改名為《好聲音》,希望可以借此與湖南衛視一決高下。
而事實證明,浙江衛視這步棋,走對了。
事實上在沒什麼大火音樂綜藝的當時,《好聲音》作為相對來說第一檔音樂選秀綜藝,地位卓然。
它的爆火不是沒有依據的。
《好聲音》展現的看點就是「不看臉,只看實力」的導師盲選模式。
一旦選手的歌聲打動了導師,導師便會按下按鈕為選手轉身,
這種新穎的選人方式顛覆了以往的音樂節目形式,在當時令觀眾耳目一新。
第一季的導師也都赫赫有名,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每一個都是跺跺腳樂壇抖三抖的大人物,更為節目增添了不少看點。
再加上如果有多個導師有選擇意向,學員可以自己選擇心儀的導師,這種前所未有的「雙向選擇」
,讓節目有了更多趣味性。更別說導師為了「搶人」針鋒相對、花樣百出,又個個風趣幽默。
總之,《好聲音》的爆火有跡可循。
評判一檔綜藝節目的要點有三條,收視率、影響力和造星能力,而這三點,《好聲音》恰恰都有。
《好聲音1》的前三期收視率分別是百分之一點幾、二點幾、三點幾,隨后便一直居高不下。
節目還捧紅了不少實力歌手,
比如個人風格突出的吳莫愁、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吉克雋逸、搖滾風濃郁的梁博。
還有把high歌唱到極致的張瑋、憑借一首《為愛癡狂》贏得喝彩的金志文、實力歌手姚貝娜、袁婭維……
第一季的好聲音是貨真價實的「神仙打架」,無數好歌手、好聲音出現在舞台上大放異彩。
而它給浙江衛視帶來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與浙江衛視聯手制作好聲音的燦星文化借此身價飆升,估值過百億。
浙江衛視本身撈金無數,地位上升,穩坐省級衛視頭把交椅,甚至讓「老大哥」湖南衛視都不得不出招從韓國引進《我是歌手》應對。
由此可見,當初的《好聲音》到底為浙江衛視帶來了多少價值。
在此基礎上,浙江衛視趁熱打鐵推出《好聲音》第二、三季。
只不過,似乎巔峰之后便是落寞的開始,《好聲音》的下坡路從第二、三季就隱隱有了預兆。
二、三季的《好聲音》開始暴露出過度商業化的弊端,被網友質疑有劇本,還被爆料有黑幕。
比如學員過海選要交錢、導師轉身要交錢、晉級要交錢……甚至這一切都是明碼標價。
2018年,一條揭露《好聲音》黑幕的影片爆出后,瞬間引爆網絡。
影片中的選手稱自己前不久剛剛接到節目工作人員的電話,說只要給錢就保證能晉級。
出面爆料黑幕的選手不止一個,根據中國日報報道,曾有多個選手接到過類似的節目組電話,
通過內容大同小異,有的說選手需要包裝,所以要收費;
有的直接表示,只要錢到位,甚至可以買斷決賽前幾名。
起初,這些素人選手的實名爆料也曾被質疑過,
還是有人不相信,這麼大一個節目,冠名費動則3個億的綜藝,怎麼會從選手身上賺錢。
直到節目曾經的導師陳奕迅說漏嘴,這件事算是實錘了。
也就是說,在這個節目上實力和機遇是統統可以靠邊站的,可以重復登台、可以操作結果,可以被安排晉級。
雖然我們無法判斷陳奕迅所述的這背后有沒有錢在作怪,但敏銳的觀眾已經從這些爆料中嗅到了一些符合節目播出情況的蛛絲馬跡。
于是,好聲音的觀眾緣已經開始了消耗。
除此之外,導師和學員的緋聞也愈演愈烈。
雖然第一季就已經有導師學員的緋聞,比如庾澄慶和吳莫愁的緋聞。
楊坤和學員丁丁的緋聞;
但那時好聲音正如日中天,緋聞也不過是為這檔節目增添熱度罷了。
這時的好聲音,仍舊有張碧晨、周深這樣的神仙學員,熱度也還沒完全消散,所以觀眾也能繼續看。
所以浙江衛視的撈金能力依舊可觀。
只不過這塊蛋糕自然也引起了其他勢力的關注。
好聲音第五季時,燦星文化、浙江衛視和《荷蘭之聲》版權授權方在版權問題上產生了糾紛。
好聲音版權被荷蘭授權方以四億的價格轉賣了唐德影視。
在這場「版權爭奪戰」中,浙江衛視大約是自認為前幾季的好聲音已經為自己積累了足夠的名氣和觀眾緣。
于是拍板決定將《好聲音》改名為《中國新歌聲》。
只不過這一次,浙江衛視走了一步錯棋。
更名后的好聲音不但logo有所改變,
導師盲選階段的轉身也不再保留,而是改為了導師面前一堵墻,拍按鈕往下沖的姿勢,
轉椅變戰車這種山寨風一出,好聲音便備受詬病。
表面上,新導師周杰倫的加入讓節目有了熱度和看點,實際上這恰恰是好聲音熱度、口碑下滑的最好例證。
因為不再有熱度和口碑,才需要周杰倫這種全民偶像的加盟幫助。
雖然爭奪后浙江衛視拿回了版權,但這次風波已經讓好聲音元氣大傷,不復從前的輝煌。
而拿回版權也不是好聲音起死回生的開始。
作為一檔元老級綜藝節目,曾經創造的輝煌不能吃一輩子,然而好聲音的主創團隊似乎沒意識到這點。
好聲音的呈現模式早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老舊不堪,海選、導師選人、主持人的開場白……
一切都是換湯不換藥,根本沒有任何創新。
在各種節目花樣百出的時候,原地踏步就意味著注定消亡。
頻繁的導師更換也消磨了觀眾的熟悉感和支持度。
而曾經「萬事要交錢」的爆料似乎也得到了印證,因為有實力的學員都避開了《好聲音》,參加了另一檔綜藝節目《好歌曲》。
當然沒有好學員參加的原因可能不僅是錢的干擾,還有節目組用心程度的降低。
要知道前幾期的學員是導演組費盡心機從各地「求」來的,例如第三季的周深就曾爆料,早在第一、第二季時《好聲音》的導演組就去找過他,
但第一次他以為是騙子,第二次又因聲音自卑而拒絕了導演,直到導演「三顧茅廬」才答應去參加節目。
而如今的節目組再也沒有了各地找尋學員的初心和耐心,也許這也是實力學員消失的原因之一。
但《好聲音》這檔節目最初的看點就是「不看臉,只聽唱歌實力」。
如果連有實力的學員都沒有,最大的看點不再,究竟還能支撐到幾時呢?
更別說今天各類綜藝百花齊放,音樂綜藝花樣百出。
如此,看點不再的好聲音就算再怎麼努力,也翻不出更多的水花了。
第十季時,元老級導師那英更是聲稱檔期不便退出了好聲音。
一個陪伴好聲音一路走來的好伙伴都走了,好聲音究竟沒落到何種地步不言自明。
總之,好聲音的道路似乎走到了盡頭。
2022年,是《好聲音》開播的十周年。
《2022好聲音》原本可以借此好好宣傳一波,卻最終把牌打得稀爛,耗盡了觀眾對它的留戀。
節目繼續嘗試了之前試水過的「4+2」模式,也就是節目一共有四位導師加兩位吃瓜群眾。
除此之外,節目開播前一直宣傳劉德華會加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畢竟這可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首次參加內地綜藝。
誰知首播的那天觀眾才知道自己被耍了,因為劉德華根本不在現場,只是用3D投影錄了段影片!
最新一季好聲音的廣告植入也讓人匪夷所思。
某酸奶品牌不僅要求節目開頭、中間插播廣告,甚至在選手的個人介紹中也要說廣告詞。
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品牌方竟然要求歌手直接為酸奶唱歌。
「酸奶加氣泡,美味口感好」,歌手唱這個怎麼聽怎麼尷尬。
如今學員的實力、特色也開始趨于普通。
在應該借經典作品展現自己聲音的舞台上,學員們反倒追求起了原創。
要知道好聲音挑選的是好嗓子不是好原創,過度關注原創也許會影響舞台效果,讓觀眾沒有代入感和熟悉感,云里霧里,反倒本末倒置。
而且好聲音原本純素人的看點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來參加的人全都是小有名氣的歌手、網紅、老學員。
如果舞台上都是這樣的人來刷流量、鍍金,真正的素人還有機會表演好聲音嗎?
有,但也沒有。
例如在《好聲音2022》的全國五強節目錄制當中,導師李玟在現場咆哮著質問導演組:為什麼73分的有第二次機會,88.3的沒有第二次機會?
雖然李玟很快發表聲明稱已經解除誤會,但根據修改記錄的表情來看,這又是一場粘貼復制的公關案例。
原以為,這些年《好聲音》可以深刻自省,沒想到,它仍走在一片漆黑的錯路上。
種種來看,好聲音都差不多與自毀無異了。
曾經的好聲音能火,憑借的是創新、真心和實力,
今天的好聲音失敗,同樣敗在沒有創新、失去初心、和實力的消散、內幕的遮掩。
似乎開局即巔峰的事物都逃不過衰敗沒落的結局,節目動態僅有個位數的互動,更加諷刺了它的失敗。
在漫長的10年中,好聲音原本有很多機會更上一層樓或是嘗試新方向,但它沒有,于是最終也只能在娛樂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至今為止還沒停播,已經是個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