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曹丕奪得漢朝的皇位后,漢獻帝為何不去投靠蜀漢呢?畢竟蜀漢的君主劉備一直號稱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其實是因為以下的原因,第三個原因尤其重要,卻常常被人忽略。
說到漢獻帝的抉擇問題,就不得不提起曹丕篡漢的事跡。曹丕是曹操之子,其實曹操才是篡漢的始作俑者,董卓死后,漢獻帝得到了短暫的清明,朝中王允與李傕、郭汜兩股力量互相抗衡,無人管制漢獻帝,但是好景不長,王允的力量不夠,李傕、郭汜又重占上風,漢獻帝為了重新掌權決定暫且離開長安,回到了洛陽。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
然而舊部并無人來接見這位名義上的漢朝君主,可能臣子們都早已心知肚明,這位君主不過是名存實亡了,然而曹操卻親自前來覲見漢獻帝,旁人一時還疑惑不已,看不透這位權臣的真實想法。
直至曹操登堂入室后,才明白了這不過是曹操的一個幌子,曹操親近漢獻帝為的是給自己掌握大權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沒有坐上帝王之位,但是基本上已經擁有帝王之權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漢獻帝再無可奈何,只能假意順從于曹氏父子,但是實際上是想假借曹操的實力來振興漢室,不過也只是想想了,曹操這麼謹小慎微的人,怎會甘愿為他人做嫁衣呢?所以這才有了後來的曹丕篡漢事件,漢獻帝這下是真的沒了指望,那麼他為何不去投奔同為漢室子孫的劉備呢?
因為曹丕并未真正的還給漢獻帝自由,這也與曹氏一族的生性多疑有關,漢獻帝雖沒有什麼實權,但是當初曹操敢挾天子以令諸侯,未必就沒有第二個人來效仿曹操的做法,再說了,與曹操一族不同,漢室的王朝乃有四百余年的歷史,誰也不敢保證天下是否還殘存漢室的親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戰中,袁紹座下的幕僚在檄文中大罵曹操是曹賊,盜取了漢室的江山,可以說,若是沒有漢獻帝這塊擋箭牌,曹操一家這個江山也是無法坐穩的,現如今漢獻帝在手,曹丕自然是不會放他離開的。若是放他離開,曹丕一定會立刻變為眾矢之的,古人最講究師出有名,而曹操一開始打的名義也是幫助漢室振興,若是沒有此項名義,他就會變成被人唾罵的亂臣賊子,根本就走不到如今的一步。
漢獻帝自即位后,就始終被人作為棋子控制在各方勢力手中,倘若他真的僥幸逃離曹丕的控制,投靠蜀漢,他的境地也并不會變化多少。雖說劉備起義時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但是劉備對同為漢室宗親的族兄又是如何處置的呢?
劉備為了拿下劉璋的封地,不惜假借求援的名義來圍困益州,置益州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顧,一心只為了自己的私利,此乃不忠不義也,除此之外,劉備對自己的養子也是毫不手軟,因養子勢力壯大,劉備恐危及到自己血脈的傳承,看來劉備對血脈一事有很深的執著。
所以對于和自己無任何關系的漢獻帝劉協,劉備只會對他加以利用,待到沒有利用價值后再一腳踢開甚至滅口,因為劉備從一開始想的就不是什麼匡扶漢室,他是想自己成為上位者!所以劉協投靠了劉備,也不一定能有什麼好下場。曹丕與劉備,只不過是真小人與偽君子的區別罷了。
漢獻帝本身也是很有雄心壯志的,畢竟他年幼時,活得也是自由恣意,無憂無慮,直到父親死后,少年的熱血才緩緩覺醒,該坐上皇帝寶座成為傀儡的本來不是劉協,而是劉協的兄長,是董卓看中了劉協機敏,且在董太后膝下長大,才提了他當君王。
漢獻帝
劉協一開始還想著忍辱負重,重振父親留給他的這片江山,但是挾持他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每個人都想著利用他的身份,從未有人是真心助他,曹操出現的時候,劉協還以為可以利用曹操,只是劉協太青澀了,少年成為君王,又被長困宮中,遠遠不及曹操的心智。所以他逐漸心灰意冷,再也沒有了掙扎的勇氣,到最后,劉協干脆放棄了掙扎,將自己的皇位讓給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