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熙
編輯 |老涵
朱元璋當了皇帝,就大開殺戒,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被殺了不少,能活下來的沒有幾個,而湯和就是其中之一。
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
其中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等六人封為公爵,湯和、廖永忠和朱亮祖等28人封為侯爵。
除了爵位,還有高官厚祿。李善長任左丞相,徐達任右丞相,李文忠任大都督(軍隊一把手)。
朱元璋還和他們不少人結成親戚關系。此外,朱元璋還頒發給他們鐵券,可以多次免死。
免死鐵券成了功臣們腐化變質的催化劑。他們恃強凌弱,霸占土地;吃喝嫖賭,奸[淫.婦]女;偷稅漏稅,貪污受賄,各種犯罪活動迅速蔓延滋長開來。
正當功臣們春風得意、忘乎所以的時候,朱元璋卻舉起了殺戮的屠刀。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一波接一波地肅殺,被整官員近十萬人。
這些大臣們忘了,這些「免死鐵卷」的所有解釋權是歸皇帝的。皇帝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
1375年,朱元璋下令賜死德慶侯廖永忠,理由是私穿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罪同篡國奪權。
接著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死,罪名是誣陷并處斬了番禺知縣。
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在當年的鄱陽湖之戰中立下大功。但建國后,他驕縱不法,罪惡累累。朱元璋親自到江西把他逮捕,幽禁在安徽。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南征北戰,屢建功勛。因為他批評皇帝依賴宦官、苛刻官員,被毒死了(有說病死)。
徐達忠厚老實,是開國第一功臣。他背上長了惡性腫瘤。據說這病最怕吃鵝肉,可是朱元璋偏偏送來蒸鵝。徐達含淚吃下,一命嗚呼。(徐達背瘡是事實,但吃鵝一事僅是傳說。)
臨刑那天,李善長跪在大獄的草席上,用顫抖的雙手,顫巍巍地捧著鐵券。這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皇帝頒賜給他的誥命鐵券。他涕淚滂沱,仰天哭訴:
「鐵券啊,你寫得清清楚楚;‘除謀逆不宥(不赦免),其余若犯死罪,免爾二死,子免一死!’免死,免死,怎麼免死?謀逆,謀逆,何謂謀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此后,又有周德興、葉昇、謝成、傅友德、王弼、馮勝等人先后被殺。除了湯和等人幸免于難,開國功臣活下來的沒有幾個。
朱元璋為何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一般認為太子朱標生性柔弱,而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個個身手不凡,他生怕自己死后宋朝陳橋驛兵變的歷史重演,才下此狠手。
有學者認為朱元璋殺戮開國功臣,遠沒有那麼邪乎。有的功臣居功自傲、作奸犯科,本來該殺;還因朱元璋性格暴戾,殺人過當,所以后人演繹,夸大其詞。這種分析不無道理。
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論年齡當是大哥。朱元璋早年參加紅巾軍是湯和相邀的,論理還是朱元璋參加革命的啟蒙者哩。
正在朱元璋在皇覺寺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改變他一生的關鍵信。
這是現已經做了千戶的他兒時伙伴湯和寫來的,如今正在濠州,離皇覺寺并不遠。聽聞朱元璋還在寺中,就寫信來邀請他前去濠州投軍。
這對朱元璋來說無疑是柳暗花明,于是他立馬前去投奔了湯和。
初到軍營的朱元璋認真練習武藝,處事謹慎。本來他就體格健碩,記性好,又識得些字,很快就成為小隊里的頂尖士兵。
而湯和、徐達雖官位在朱元璋之上,但并沒有看不起他,仍以兄弟相稱。
再後來,湯和一路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過汗馬功勞。
當時和朱元璋一起闖蕩的幾位大將都與朱元璋是同輩之人,且各自有各自的傲氣,均不肯屈居于人下。
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只有他認真謹慎聽從指揮,為此,朱元璋十分高興。
湯和作為一名武將也是十分的出色與勇武,他曾在一次作戰時被飛箭射中了大腿。但他不在意的將箭拔出后繼續投入了戰斗。
洪武三年,與湯和條件差不多的都封了公爵,而朱元璋卻找茬子,只封他侯爵。
湯和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繼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還向皇上作了深刻而誠懇的自我檢討。幾年后,他又進封為信國公。
在別人看來,湯和算是風光無限了,而他卻向朱元璋遞了辭呈。他心平氣和地說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像以前那樣為國出力了,想解甲歸田,安度晚年。
朱元璋聽了很高興,當即表示同意,并在老家為他修造房屋,讓他衣錦還鄉。
「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媵妾百馀,病后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
湯和晚年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對于在朝中所聽到的關于國事的議論,他不敢向外泄露半句。
為了加深他不問世事的形象,他甚至納了上百位的小妾,顯示自己一天到晚只沉醉于溫柔鄉。只不過這些小妾在他生病之后全都用錢被打發走了。
所得的賞賜,湯和大多分給了鄉親,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總是顯得非常高興。
他回到老家后每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從不結交地方官吏和鄉紳,不談論國事,給人只圖享受、不管閑事的印象。
湯和活到70歲,當時已算高齡。當時公、侯等老將都因奸黨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湯和獨享老年之福,并在死后追封東甌王,備極哀榮。
湯和之所以能善終,是因為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他與朱元璋相處幾十年,對其知根知底,別看從前風雨同舟,一旦登上皇位可就是伴君如伴虎了。
朱元璋執政后,最顧忌的是大權旁落。與其借故釋權,莫如急流勇退、主動交權。他做對了。
既然解甲歸田,那就吃喝玩樂,不談國事。
他明白,此刻錦衣衛有多少只眼睛盯著呢,稍有疏忽,就會招惹麻煩。他又做對了。
不過朱元璋的疑心十分的重,就算聽聞湯和病重,行動都已十分不便了,卻還是擔心他會對他產生威脅。
這天晚上,朱元璋在清理了大批隨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之后,頗懷感慨的坐立案中翻閱著《大明功臣簿》。
《大明功臣簿》中初封的二十八位侯爺,中山侯湯和現已進封信國公,潁川侯傅友德后進封潁國公,他們與原封宋國公的馮勝是朝中僅存的三個孤老。
其余的人怎麼樣了?朱元璋懷著一種復雜的心情,按著《大明功臣簿》的順序一頁頁翻下去。
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用僭用龍鳳等不法事,賜死。
南雄侯趙庸,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
營陽侯楊璟,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
……
《大明功臣簿》里這些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勛將,除了老死病故的,大都在胡、藍兩次黨案中被誅戮了。
可是剩下的馮勝、傅友德、王弼這幾個孤老,看來他們比自己活得更加硬朗、滋潤。
他們一輩子置身軍伍,部屬遍布天下各地都司衛所,他們若存異心,或者被人利用,豈非后嗣之君的最大隱患?
這個問題始終在朱元璋的腦海中盤旋著。
朱元璋經過反復思量,終于下了決心要賜傅友德、王弼和馮勝自裁。
馮勝、傅友德、王弼這三個老倔頭去掉了,朱元璋陡然松了一口氣,似乎病也好了許多。不知道為什麼,他又想起了早已告老還鄉的信國公湯和。
湯和是最早交出兵權告老還鄉的功臣,是朱元璋為功臣勛將們樹立的一個榜樣。不過後來他又不想把年邁的功臣們放回家鄉故里去了,他覺得還是讓他們在京城里放心些。
洪武二十三年他聽說湯和因病失音,說不出話來了。于是命其子備車把他接到京城,用安車將他迎入宮中,百般撫慰賞賜后將其送回鳳陽。
這個老孤種現在到底怎麼樣了?朱元璋忽然又想起他來。
湯和的兩個兒子都是武將,官至都督金事,一個在征云南時染了瘴氣病故了,一個征五開叛蠻卒于軍。
湯和有一個孫子在朝中任職,奏稱爺爺現在病得更厲害了,不僅不能說話,索性神智昏迷,連人也認不清了。
果真是如此嗎?朱元璋越老疑心越重,深恐被人家欺騙了。他執意要見湯和一面才放心,于是湯和的孫子只好從鳳陽將爺爺接來,用安車推入宮中去覲見皇上。
朱元璋乍一見那萎縮在車椅上宛如小孩既不能行禮也不能說話的老人,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難道這就是那個叱咤風云、桀驁不馴的湯和?人們不會在鄉下弄個不死不活的老頭來欺騙朕吧?
朱元璋下意識地摸摸他那雙干枯的手,問道:「卿家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在一起放牛玩耍的事嗎?」
湯和眼睛眨了眨。他的孫子連忙大聲把皇上的問話湊在他耳邊復述了一遍。那張干癟的臉上似乎露出了一點笑意,接著他那小腦袋艱難地點了點頭。
朱元璋又問:「卿家還記得你投了郭子興的義軍,然后寫信叫我們一起去干那時的情景嗎?」
湯和聽皇上提起往事,思維似乎活絡了一些,頻頻點首。他那干癟的嘴角也在搐動,似乎想說點什麼終究說不出來。
朱元璋見此凄慘景象也很傷感。于是命太監厚賜金帛給他的孫子,作為湯和死后的安葬費,并命有司備車船禮送他回鳳陽。
湯和在洪武二十八年病故,終年七十歲,被追封為東甌王,成為朱元璋的功臣中唯一因功成身退能得善終者。
以后,朱元璋很少翻閱那本厚厚的《大明功臣簿》了。那簿上的功臣們,除了戰死的,病故的,除了少數幾個留下將來可以輔佐皇太孫,十之八九都因犯各種罪行被處死(有些公侯為保留其面子名為賜其自盡)。
朱元璋知道自己在后世難逃「誅戮功臣」的罵名。他已不很在乎這個了。
秦始皇統一華夏的豐功偉績足以掩蓋他焚書坑儒的瑕疵;在唐太宗輝煌的文治武功面前,誰又會去窮究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呢?
在他看來,他殺的這些人都是有罪的。在他親自編寫的《大誥》及其續編、《大誥武臣》、《昭示奸黨錄》和《逆臣錄》里,有每一個被處決或賜死者的罪狀。
他把《大誥》與《大明律》定為國子監生必修的課目,就是想讓自己的濫施誅戮合法化。
湯和親眼目睹了自己身邊的功臣被殺害,毫不留余地。
雖然自己是朱元璋的同鄉,又獲得信任,但是他深知朱元璋并不在乎這些,在乎的是大臣們手中的兵權。
因為胡惟庸案牽連了很多人,讓湯和不得不想辦法脫身。湯和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所以一直都在朱元璋面前小心翼翼,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去爭搶大功績。他知道,對猜疑心如此之重的朱元璋來說,功績越大的大臣,危險就越大。
作為作為跟隨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唯一存活下來的功成湯和,不可謂不是一個傳奇了。甚至他之后的子子孫孫也繼承了一段時間他的爵位而有一個舒適的生活。
湯和生有五子,但不是戰死就是早逝,不過幸好還有孫子,不至于落得一個孤寡老人落寞死去的境地。
不過也就是這樣半慘不慘的境地算是為湯和在朱元璋減輕了一些可疑之處,湯和才能順利的在鄉間頤養天年。
不過令人遐想的是湯和的第五代子孫後來竟然投降清朝,如果朱元璋聽到可能會氣的從陵墓里坐起來大喊:「湯和,誅九族!」
《明史·湯和傳》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
《朱元璋》孫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