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個月前,周杰倫曾疑似對金曲獎喊話,似乎已準備好憑借《最偉大的專輯》明年三封歌王。
那時曾有不少人留言:「能阻止周杰倫的,估計只有吳青峰了」。
盡管是句玩笑話,但足以見得在近幾年華語中生代男歌手大范圍躺平、消失、塌房的環境里,大家對于「不制造緋聞,且年年都有新專輯又張張都有新花樣」的吳青峰頗為肯定。
自然,吳青峰不會讓人失望。
在 9 月的最后一天,他帶著自己的第 3 張個人專輯來了。
專輯上線后,收獲了全網樂評人的清一色好評。
《馬拉美的星期二》
吳青峰
如果是不愛重復傳統,喜歡驚喜、創新、趣味的樂迷,絕對不能錯過吳青峰的三專。
《馬拉美的星期二》是一張類似童話奇幻電影的專輯。
回看過去,那些能夠大受歡迎的奇幻電影,往往都有著引人入勝的畫面、環環相扣的劇情,以及值得一品再品的深刻寓意。
這張專輯也是如此。
不僅只用編曲、旋律與演唱便營造了色彩濃烈,充滿想象空間的豐富聽感,當細品歌詞時,也能挖掘到耳花繚亂之下的深層寓意,稱得上是「內外兼修」。
了解青峰的樂迷大概知道,青峰酷愛隱喻,這張專輯自然也繼承衣缽,從專輯名稱開始就暗藏玄機。
馬拉美是 19 世紀末的一位法國詩人,他會在每周二舉辦詩歌沙龍,當時巴黎的藝術家們時常共聚于此,互相交流。
吳青峰把這張專輯想象成他和不同藝術家們的沙龍聚會,讓彼此不同的靈感碰撞、交融、集結成全新的音樂樣貌。
因此,他為專輯起名《馬拉美的星期二》,同時專輯中收錄的 12 首歌均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們合作,其中包含了華語天后孫燕姿、Bossa Nova 傳奇人物小野麗莎、法國圣馬克兒童合唱團(曾出演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等等業內知名圣手。
整張專輯的核心圍繞「創作」展開,青峰從「尋找自己」、「自我療愈」、「自我覺醒」、「實驗探索」等不同角度,來展現自己對于創作的理解。
專輯中的每首歌,幾乎都能比作一部電影:歌詞承擔了營造畫面,推進劇情的工作;編曲,是烘托氛圍,讓我們身臨其境的配樂;演唱則堪比演員的演技,是電影的靈魂。唯有足夠精妙的演技才能讓跌宕起伏的劇情更有說服力,也只有充滿表現力的聲音,才能讓音樂引人入勝。
這三者的平衡,青峰在專輯中都做的可圈可點。
國文系出身的他,在創作歌詞時大量用典,將希臘神話、格林童話、宮崎駿、小王子、睡美人等等意象通通集結,為音樂幻化出了兼具神秘與童話色彩的畫面感。
同時,他在和不同領域的音樂人合作中,巧妙地利用契合畫面感的多元編曲,讓人分分鐘入戲。
就像在《......老頑童博士》中,青峰將創作者比作煉金術士,而創作的過程則是一場實驗。
在歌詞「步驟二,加溫欲望」后突然加入的急促鼓點,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魔法電影中,因在坩堝中加錯原料導致突然起火,讓人頃刻間灰頭土臉的場面。
又或者是在《......當幽靈失靈》中,青峰將回憶比作陰魂不散的幽靈,用不斷循環的鋼琴、低頻陰郁的大提琴、緩慢行進的鼓點,營造如幽靈般緩緩飄過的渺無人煙、冰冷陰森,一同那些如鬼魅般的記憶碎片,在幽靜深夜莫名來去,卻勾動人情緒波瀾。
以上種種,再配上青峰詭譎多變的唱腔,共同促成了這張時而暗黑驚悚,時而悠哉搖擺,時而舒緩療愈的奇幻專輯。
除此之外,專輯中還有許多的隱形彩蛋,可供熱愛尋寶的樂迷慢慢挖掘。
當然,話說回來,藏了太多小心思的音樂,往往很難平易近人。
《馬拉美的星期二》中沒有類似《小情歌》、《無與倫比的美麗》之類老少通吃的大流行歌曲,幾乎每首歌都需要細品出滋味(甚至需要博覽群書)。
再加上,專輯以「創作」為主題,這讓日常無創作需求的聽眾很難共情,也注定了專輯將成為少數人的狂歡。
但在如今「推崇速食文化」的環境里,找一首抓耳好跟唱的歌很容易,找一首言之有物,值得反復咀嚼的音樂卻很難;找一首編曲酷炫,配器天花亂墜的歌曲容易,找一首技術為內容服務,詞曲編唱相得益彰的音樂卻很難。
因此,當樂壇有一位音樂人能從音樂性、歌詞文本、專輯概念等方方面面注入自己的音樂素養與對世界的洞察,深入打磨一張專輯時,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運。
《......戀人絮語》應該算是整張專輯中「最好入耳」的歌,它呈現的是青峰在音樂中最為人熟悉的溫柔面相,表達的是音樂作為橋梁,對于聽眾和創作者的雙向療愈。
創作者以切身經歷為靈感來源,真情流露成一首作品,并將它投入廣闊的大千世界中,作品則像在大海中流浪的漂流瓶不斷尋找「有緣人」。有時不幸,可能會被當做垃圾再次扔回大海,有時則可能和某個人完成一場遙遠無聲的心靈鏈接。
傷口,因為被看見,被懂得,所以被療愈。
盡管是一首抒情歌,《......戀人絮語》并不同于市面上的諸多情歌,仿佛用統一的曲式、配器模板刻出來的那樣,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思。
青峰以舒緩的鼓點為整首歌鋪底,優美的鋼琴和悠長的人聲線條交替出現,互相交融,同時在歌曲的首尾加入了《小王子》的法語念白,增添浪漫氣息,以致歌曲既有好聽抓耳的旋律和唯美的意境,又不流于俗套。
《......醉鬼阿 Q》
吳青峰&孫燕姿
相比《......戀人絮語》的「熟悉」 ,《......醉鬼阿Q》則要更為跳脫,畫風清奇。
這是一首在古典配器的莊嚴行進和現代 House 舞曲的電子節拍中,混搭出的一場詼諧荒誕、群魔亂舞、黑色幽默般的音樂派對。
而音樂風格的「清奇」,其實源自歌曲主題的「荒謬」。
不論在什麼時代,總有些特質會被絕大多數人奉為正確:擁有更多名利的人被定義為「成功」,明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被稱贊「成熟」,懂得跟隨大環境趨勢選擇生活的人被當做「聰明」……
只是,這樣的劃分真的就對嗎?
生活在真實人生中的我們,是否也曾因為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愿隨波逐流而被說「幼稚」;是否也曾覺得得饒人處且饒人,而不愿向惡人揮拳頭卻被說「軟弱」;是否也曾不達目的不罷休卻被諷刺「愚笨」?
標簽都是外人貼的,但生活卻是自己的。
其實生活中最快樂的一群人,往往都是清醒自知的,既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敢放手去追,又懂得適當屏蔽外界雜音。
他們不在乎被旁人當做傻子、瘋子、笨蛋、醉鬼,因為他們知道流言蜚語轉瞬即逝,不在意就不會受傷,而忠于內心的生活卻能帶來更為持久的幸福。
其中一些人,甚至修煉出了自我催眠式的樂觀精神,就像《不醉不會》中的那句「醉眼看世界,世界隨我陶醉」。
這種樂觀精神,也是《......醉鬼阿 Q》想向我們傳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