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曉純
編輯 |老涵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都是刑法治國。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要遵守對應的歷史古鑒和法律條文。
但在古時候,刑法更如同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權力的。而最高統治者就是當朝皇帝。所有的刑法均是由他決策的。
當然,如是有人偷雞摸狗抑或打架斗毆都是由縣官去根據小刑罰去處理。如若是侵害到皇家權力或者輿圖謀權篡位者,那便是最重的刑罰:誅滅九族。
可是,有人被判誅滅九族的罪罰時,那其所牽連的親戚友人是真的只剩在家哭天喊地的命了。
根本無法想辦法逃出生天,因為即使能逃出去了,被抓回來,下場也只會更加慘絕人寰。
什麼是株九族呢?為什麼不能逃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在古代,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不受他人窺視,定制這個株連九族的刑罰就是讓有野心的人懂得做臣子就得忠心不二,對皇位必須望而卻步。
此刑罰的殘忍程度連實踐家商鞅也曾經說過:「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無刑也。」
不然,東窗事發時,并非一人赴湯蹈火,而是要殃及全家。是的,被判滅九族是非常殘酷且有威懾力的刑罰。
無論老幼或者婦孺皆一視同仁,皆處以斬刑。如此,即使再有權位心思的人總會顧及親人,便不會貿然行動了。
古人對香火傳承也很重視。畢竟一個家族的興起,是很不容易的。
這個刑罰牽連的人為之甚廣,一人犯了死罪,其余人都要負連帶責任,全滅也是為了避免其后代復仇,以儆效尤。也讓帝王和行刑之人無后顧之憂。
古代所稱的滅九族是族刑: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即是本人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上自高祖,下至元孫,凡九族」都是所涉之人,有的親戚甚至素未蒙面。
古代人們很注重個人行為的禮義廉恥及是否觸犯刑罰,所謂一人言語行為好壞都會直接影響到家族興旺或衰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也是這個原因。
即便是秦朝變法時期的刑罰開始,直到明朝、清朝均是在刑罰上效仿夷族的族刑,無辜受連累的官吏親屬、百姓都苦不堪言。
女眷和年歲不足的孩兒也是非殺即奴的下場,這是有違人倫的。
直到清末法律變革運動的推行,才使誅滅九族的刑罰在律法上得以廢除。
這也是后世社會對人性的一點點覺醒,但不乏一些君王仍想沿襲此等刑罰以震懾到逆臣或反叛之人,從而衍生出其他相關的處罰。
那麼,有人提出,古代又并非如今的網絡時代,面部追蹤、指紋追蹤、攝像頭追蹤等等現代科技去追捕逃犯。他們為何不想辦法逃跑呢?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每位帝王都有他不可違抗的脾氣和譬如滔天的權勢。
喜怒哀樂都不可捉摸,生殺予奪全在自己一念之間,甚至被氣極了對方只有承受刑罰的結果。最嚴重的便是誅滅九族。
有明文記載的一次誅滅九族是在隋朝末年之期,隋煬帝楊廣常年征戰,在位也荒淫無道,致使百姓怨聲連天。
征伐高麗時,遭到司徒楊素的長子,也是被授予隋朝柱國將軍的楊玄感起兵反抗隋煬帝,選擇不再助紂為虐。
可惜,后者戰敗,不想被俘后受盡屈辱,便令其胞弟先出手殺了自己。楊玄感死后,隋煬帝下令他的尸體分尸后懸掛城樓,讓眾人知曉,若與之對抗,這就是后果。
還下旨株其九族,還將其楊姓改為了「梟」姓。哪怕楊素曾助隋煬帝滅陳國奪皇位,被冊封為越國公這等功臣也沒有情分可講。
另一起有記載的是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起兵戰勝了建文帝朱允炆,奪得了皇位。
由于方孝孺在文官中頗有影響,朱棣便命令大學士方孝孺為其草擬即位詔書,遭受拒絕,且稱僅對朱允炆示忠心,大罵朱棣是「燕賊篡位」
,當即被捕入獄。朱棣責問他,文武百官都歸順于他,為何偏他不肯,就不怕被誅九族。方孝孺寧死不從,說出誅我十族又何妨的話。
朱棣氣憤不已,當場下令「滅其十族」,這可比誅九族更殘酷的牽連,連同他的學生友人也涉及其中。
他在當朝的讀書人中很有威望,門生很多,所以當時處死的共有八百余人,十分悲慘。
是的,古人在忠心、信仰、精神、權位的驅使下,是會以身試法,敢于赴死的。
帝王們就覺得,你再慷慨就義,難道家眷親屬的性命,你們也無動于衷嗎?就此威懾住部分與之對抗的人。
可是,單單聽到這兩起誅滅族刑便可讓后世人脊背發涼了,何況經歷的親眷呢,該有多害怕啊。
后世人在聽到此處,也無不疑問。除主要人犯及親屬無地可逃之外,為何其他牽連較遠的人不趁亂逃跑呢?
有的人甚至老實本分了一輩子,就這麼被牽扯進去把命丟了豈不是很冤枉,何況受牽連的還有自己家中的老幼婦孺。
首先,并不是他們不跑,是逃了若被抓回下場只會更加凄慘。給了那些實施抓捕的官吏更多施暴的由頭罷了。
其次,逃跑肯定會舉家遷移,人一多就會引起在城門口排查官兵注意,如若沒有通關文書,根本逃不出去。
若有幸得以門路能官家會通過該人戶籍在全國各地最熱鬧的集市張貼抓捕告示,有的更是附上畫像,挨家挨戶進行搜查,很快就會找到其藏匿之處。
如果被鄰居路人舉報,更是無處可藏,畢竟在當時的律法是私藏罪犯,與犯同罪,老百姓更是不敢不從。
古人很看重自己的名譽,誰都不想自己被無端受牽連。何況還有巨額懸賞做誘餌。
其三,在皇帝下令誅滅九族時,除了在場的人,宮外之人都是不知道的。這由于古代的交通不便,信息傳達并不通暢。因為消息滯后,很多都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等到實施抓捕的人把旨意傳達到家門口了,才知道自己已被牽連。牽連眷屬知道時官兵已經把這個家附近圍的水泄不通了。根本來不及逃跑。
其四,帝王會把手握兵權的將士和高官厚祿的臣子家眷都命人編輯在冊,為的就是讓他們知道,若有異心,參與謀逆之事,爾等家眷在手,必定格殺勿論。日常也會派人嚴加巡控。
最后,有些家眷是抱有僥幸心理的,想著如果承蒙皇恩讓其充軍邊疆,下發為奴,至少不用赴死。
如若有天皇帝有喜事得以大赦天下,還有機會重回自由身。若逃跑,就真的什麼機會都沒有了。
如果真的逃跑成功了,便需要隱姓埋名過一輩子。
再群居生活肯定是沒辦法了,因為戴罪之身是沒有通關文書的,沒有這類戶籍證明是在商貿流通中是沒辦法買到東西的,只能躲在山上自耕其力。
在山里如何生存是個問題,如果山里是山清水秀,土壤肥沃也就罷了,可以種些谷類菜類填報肚子,運氣夠好的話,可以托山下好心的百姓購買到一些牲畜,繁衍其后代。
還能在山野間打獵。但要能制作打獵工具。如若沒有打獵工具保護自己,也可能會被山里野獸當做吃食,那就得不償失了。
人們還要特別勤奮,有些官眷十指不沾陽春水如若不改變也很難生存下去。還要學會很多生存手段,比如織衣、縫被、餐煮、劈柴、搭建等等。
孩童也要讓他有機會能讀到書籍,才不會做個不懂人文禮節,大字不識之人。
總之要在山林里生存下去,是需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的。
要放下從前的身段,重新開始生活,養家糊口。若下山販賣獵物或購買生活用品更要小心官兵的追捕以及百姓的舉報。
是的,即便生活條件如此艱難,逃至山林中仍生存至今的也有一些幸存者。橋溪村朱姓的先祖便是逃避九族被誅之難的幸存者之一。
全家最先是躲在梅州的五指峰深山里隱姓埋名,而后輾轉梅州東洲壩、長教村等地生活,最后落戶橋溪村,直至誅九族的刑罰被廢除,才敢以恢復姓氏,真正放心地生活。
他們是真的幸運之人。不僅能逃脫死刑不受牽連。更能保住后代,若生存在風景秀麗的山林,有土地有河流,若下山還能得到好心百姓的人文關懷。
豈不是在城中也享受不到的生活,至少不必為了權位勾心斗角,也不用提心吊膽是否會受族人牽連。人在山林里起碼是自由的。
更重要的是為家人尋求一方安寧。如同朱姓先祖為何選在橋溪村安家呢?
是因為橋溪村地理環境適合躲藏。它四面山林環茂,五指峰起伏連綿。且樹木茂盛,易守難攻。能夠保障家人的安全。
當然了,雖然誅九族的刑罰很是殘忍無情。但是看盡古代封建社會史記,還是很少有帝王會真的下令誅九族的,畢竟其中牽扯的人太多了。
也有不少牽扯之人曾對皇室有過大小貢獻,所以皇帝在下令時,如若不是涉及到皇位權力,也會斟酌考量是否要族刑。
另外,官員勢力之間也會有所關聯,也會為自己養府兵,建立暗衛軍隊,為的就是某天真的大難臨頭時能保護自己。有的甚至還和皇室成員有一定的關系。
也有戰功顯赫的武將,如若被誅九族時威脅到其家里性命,他們更會奮不顧身地為保全家族而與皇帝反抗,也會有些忠心部下的參與。個個驍勇善戰,兵權在握,皇帝是占下風的。
再者,若下誅九族的旨意,帝王會被認為是殘暴之人。一般被誅九族的基本上均是謀逆造反,窺視皇位之人。
比如明朝時期的胡惟庸、悍將藍玉等等,他們私下里試圖運權謀勢去結黨營私,推翻朱元璋搶奪其皇位,此等人士試問哪位皇帝會留下其性命,這不是在給自己留下隱患嗎?
皇帝生性是多疑且不安的,如若有人威脅到自己的權位和性命,肯定會選擇斬草除根。
所以,逆臣之家眷就很難會逃脫被牽連的命運,為的就是怕他們的后代會自此背負復仇之心,承其之意暗殺自己。
但是正常情況下,犯人若犯下了不可饒恕的之罪,便依法論罪,處罰其主犯及從犯即可,很少會株連九族。皇帝更不想承擔被百姓辱罵其是昏君之名。
因此,誅九族不是很好實施,若牽扯的官員或百姓是良善之人,便容易引起民憤,引發一系列的游街暴動問題。這對皇帝治國并沒有好處。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類的忠君的氣節,寧死也不會選擇逃跑,所以很多文人義士就是遵從自己的高風信仰選擇自縊。
有的家眷也是寧愿身死,也不愿生前被充當官妓,去嘗遍人性侮辱,茍且偷生。
如今,帝王時代已遠去,隨著文明社會的建立,人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高,這種誅九族殘酷的刑罰早就已被現代法律取締,大家也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在公安機關的治理下,像偷雞摸狗,違法亂紀,強暴搶奪此類現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整治。法律合乎情理,這關乎到人性化和道德體系的一點一滴的建立。
所謂一人作案一人處罰,不會濫殺無辜,受罰之人絕對是觸犯法律才會被抓捕歸案。再不會出現族刑這種慘絕人寰的刑罰了。
是啊,我們該慶幸生活在當代這個講究民主民法的文明社會。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政策,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便是個好公民。但要也奉公守法,做個對社會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