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的 7 月 16 日,這首歌被全亞洲超過 50 家電台同步首播,引來 8 億人收聽,創下了令許多歌手望塵莫及的記錄。
這一天被電台聯合定為「周杰倫日」。
現如今,收音機幾乎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再也沒有任何一首歌,能以這種笨拙又直接的方式,締造樂壇的神話。
18 年后的今天,這首歌仍然被稱為周杰倫 20 年職業生涯中的巔峰之作。
即便如今周董的創作水平備受爭議,但它的位置仍然不朽。
打開這首歌,就意味著你將進入到一片陰郁而深沉的世界。
《以父之名》 的優秀,離不開它的「史無前例」。
你可以在 90 年代的香港樂壇聽到中國風。
但在周杰倫之前,你絕對想不到在流行音樂里,還能感受到暗黑的哥特風格。
《以父之名》流露著些許古典與嚴肅,但你仍然能嗅到周杰倫的個性,和富有個人特色的唱法。
前奏足足 50 秒的歌劇女聲和意大利語念白;貫穿全曲酷似黑管的主旋律音色;時不時冒出的怪異聲響;穿插在后半段的左輪手槍槍聲.
..周杰倫用這些編排,營造了復古、潮濕、灰暗的氛圍;失落、無奈、壓迫、悲寂的底色。
也讓《以父之名》彌漫著歐洲經典電影《教父》的黑幫味,黃俊郎的歌詞更是充斥著耐人尋味的描繪。
2003 年,周杰倫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這首歌是為自己的父親而創作。
而童年時期的他,經歷了父母離異,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但周杰倫自述:「雖然和父親沒有什麼話聊,但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麼。」
或許這首歌里,有著周杰倫基于父親內心世界的思考與想象。
當然,這些我們迄今仍不得而知。
《以父之名》就如一座神秘寶藏。
沒有任何人知道黃俊郎在寫歌時,腦子里想的是什麼;
也沒有任何人知道周杰倫創作,在唱這首歌時,腦子里想的是什麼。
留下的,只有令人琢磨不透的歌詞,和堪稱鬼才的旋律與編曲。
周杰倫還賴在青春期,但也沒有像 20 歲那樣,一次次帶我們沖出庸俗時代的包圍圈,打破想象力的極限,把流行歌唱得像詩、像電影、像藝術,關注更多人的掙扎和苦難。
幸福和安逸,可能是一種甜蜜的阻礙,也可能是一種墮怠的借口。
于是 18 年后,再無《以父之名》。
也讓人格外懷念《以父之名》。
懷念它如平地一聲雷,引爆了全亞洲。
懷念從音樂從耳機里傳出的驚艷,和宛如推開新世界大門的體驗。
18 年后的今天,拿出它再聽一遍,你還會有恍如隔世的震撼感。
甚至幾十年后,它還是震撼。
這句贊嘆聽著有些失落。
也像極了《以父之名》。
精彩、華麗,卻帶著悲郁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