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小說《駱駝祥子》橫空出世,成為了當年最受民眾喜愛的作品,小說的作者是老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
老舍生長在舊北京的一座大雜院里,自幼與商人、工匠、人力車夫等底層民眾打交道,他們的生活狀態、人生態度,都對老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在北京城里有一個車夫,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買下了一輛黃包車。然而,還沒等他高興幾天,家中卻慘遭變故,讓他不得不把自己的車子賣掉。
在之后的日子里,這個車夫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每當稍微有點起色的時候,就會遇到一些麻煩。
老舍得知車夫的事跡后,十分唏噓,于是他便以車夫為原型,創作出了祥子這個人物。
小說以驚人的道德觀念和精神深度,揭露了舊中國時期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而更讓人心生恐懼的是,盡管小說是虛構的故事,但事實上,祥子的命運正是當時大多數人力車夫的命運。
這些人力車夫究竟有多慘呢?據學者研究發現:一般都活不過40歲。
民國時期,一位法國商人發現了黃包車的便利,于是向當地的政府,提出了引進黃包車的方案。
由于黃包車是從日本運來的,所以上海人把這種黃包車叫做「東洋車」。在那個時候,汽車還沒有普及,而馬車的數量又太少,所以黃包車在市場上的需求量很大,很快就風靡了全國。
黃包車的暴利,讓很多有錢有勢的商人盯上了這塊大蛋糕,他們競相購買市面上的黃包車,然后再組建車行,招募人力車夫。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商人們制定了一條規則,那就是車夫們要想靠拉車賺錢,就必須出資買下黃包車,或是以高昂的價格租下黃包車,否則就每天賺到的錢都歸車行所有。
在《駱駝祥子》中,祥子就是省吃儉用了三年,才攢下了買一輛黃包車的錢。
在那個時代,車夫是一種非常不體面的職業,許多從事這個工作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
據研究表明,民國時期有一半以上的車夫都是窮困潦倒的農民。因為當時正值軍閥混戰,在戰亂的影響下,很多農民都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流民。于是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只能出來打工掙錢。
不過,這些農民大多數都沒有文化,除了耕種田地之外,也不會其他的技能,所以人力車夫這個工作對于他們而言,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據當時的數據顯示,光是在北京城里,就有數十萬的人力車夫。
隨著車夫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會因為客源而爭得頭破血流,面對車行商人的剝削,他們也只能忍氣吞聲。
這些車夫在拉車的時候,時常會被巡街的警察刁難,在向乘客索要報酬的時候,有時還會被人辱罵,甚至被人毆打致死。
還有些車夫為了能招攬更多的客人,常常自降身價,這就導致了人力車夫在后期的工資很低,拉一次車只有兩個銅板,連普通的工人都比不上。
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車夫們從早到晚都在拉客,有時候一天甚至要跑上幾十趟,風雨無阻。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對人體的傷害可想而知,這些車夫的手掌和肩頸,傷了又好,好了又傷,在長年累月的摩擦下,起著一層厚厚的繭巴。
很多車夫在工作幾年之后,腿部和腰部都會不約而同地出現疾病,最終喪失行動的能力。
他們當中很少有人可以平安順利地度過一輩子,據學者研究,這些人力車夫的平均壽命不會超過40歲,實在是一種殘酷的剝削。
而讓他們活不到40歲的,除了身體的摧殘之外,就是痛苦的精神折磨了。
最初的時候,每一個車夫都是懷揣著希望,走進拉車這個行業的,但是,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最殘酷的社會里。
他們一切向上的道路都被封死了,他們將永遠和黃包車,和車夫這個身份捆綁在一起。
于是,墮落就成了家常便飯,許多車夫在工作幾年后,就會養成抽煙喝酒的習慣,再加上太過勞累,所以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會患病去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人力車夫這個行業了,他們本就是舊時代的產物,最終自然也會隨著舊時代的終結,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