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發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后,全網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音樂狂歡。有做科普的,比如MV中出現了多少個藝術家及曠世名作,有挑戰伴奏和翻唱的,吉他、鋼琴、嗩吶,各種類的風格的演繹多到根本停不下來。
試問,華語樂壇還有誰有如此號召力?思來想去,并沒有。
作為杰迷,看到喜歡的音樂人有如此成就,當然很高興,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失落感。
失落在于后周杰倫時代,人才凋敝,后續乏力。失落在于資本籠罩下,一批一批的年輕人不苦練基本音樂素養,而是老想通過顏值、打榜、炒作、金錢來迅速成為所謂的頂級流量,這是基本價值觀的偏離。
當然,周杰倫只有一個,沒人能復制的了,也無需去復制。因為做音樂,最忌諱的就是身上有別人的影子。藝術需要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從來無需「求同」,只需「存異」。
雖然像羅大佑、周杰倫這樣有天縱之資,給華語樂壇帶來革命性、創新性的音樂人,可遇不可求,有可能二十年一遇,有可能五十年,甚至更久。但至少得有百花齊放的勢頭和音樂人才儲備,對于整個樂壇來講才是正常的。
就拿最近幾年火爆的嘻哈音樂來講,選秀出來那麼多人,口號喊的震天響,作品寫的沒法講。要麼是一味地復制歐美風,弄出來的音樂四不像,既失去了原本的純正,又沒有添加本土的風韻。像是把歐美人身上的大尺寸西裝穿在了自己身上似的,怎麼聽、怎麼看都別扭。要麼是比誰的flow復雜,仿佛只要復雜一點,就證明厲害、高明,仿佛非要把1+1弄成高等函數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