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蒙古騎兵驍勇善戰,那麼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強呢?歷史上有一支5萬多人的戰隊,就曾試圖挑戰蒙古騎兵的權威,最終卻被600位蒙古騎兵剿滅。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國。歷史上的蒙古國,很喜歡四處征戰,他們所到之處,戰火不斷。
如果有國家敢提出抗議,就會遭到屠城。迫于這樣的壓力,許多周圍小國都選擇屈服,這也讓蒙古國的疆土多次擴大。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認為,「蒙古國」這個稱謂,已經不足以體現出本國的強大,于是便改國號為「大元」。元朝骨子里仍延續了蒙古族人的好戰天性,喜歡進行領土擴張。
忽必烈畫像
無獨有偶,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個好戰的國家——
緬甸,在當時統治者的影響下,緬甸選擇與元朝硬碰硬,力圖用武力的方式打敗元朝。當時的緬甸,確實也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他們的秘密武器就是「大象戰隊」。相較于中原常用的馬匹,大象身體更龐大,且表層皮膚比較厚實,可以替戰士們沖鋒陷陣。
最初的元朝,希望不費一兵一卒征服緬甸,為此他們派出使者出使緬甸,不曾想,緬甸統治者拒絕向元朝稱臣,甚至還殘害元朝使者。
就在元朝統治者怒不可遏的時候,緬甸人還火上澆油,他們甚至派大象戰隊攻打歸順于元朝的緬甸部落。「士可忍孰不可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元朝當機立斷派出忽都將軍迎戰。
在對方5萬人的攻勢下,元朝忽都將軍選擇率領600人,以智取勝,要知道大象雖然戰力強,但由于身體龐大,所以不夠靈活。
而元朝士兵擅長馬術,馬兒雖然力量不及大象,但卻比大象靈活多了。
在戰場上,緬甸人的大象,甚至無法接近元朝士兵,精通射箭的元朝士兵,在馬背上向大象戰隊發起進攻,而且他們射擊的主要目標,主要就是大象的眼睛。
眼睛被箭射中的大象,只能痛苦哀嚎,有的還會當場失控,在戰場上隨意走動。許多緬甸士兵因此喪命,活著的緬甸士兵,除了要抵御蒙古騎兵的射擊,還需要避免被大象踩死。
在這種情況下,緬甸軍隊內部一片混亂,而蒙古騎兵則乘勝追擊,將敵方一舉殲滅。
在這場沖突中,緬甸軍隊失敗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四點:
首先,緬甸軍隊人數雖有5萬,但其中大部分士兵都是來自民間,沒有對應的軍事訓練,更沒有實戰經驗,這就導致他們在戰場上不知所措,無法應對突發事件。
第二,大象空有蠻力,不具有靈活性,大象行進速度,最快也僅有20千米每小時。當它們受到攻擊后就會變得性格暴躁,不易控制,緬甸士兵在他們面前只能東躲西藏。
第三,大象的食量較大,在戰場上通常都沒有充足的糧食補給,這就導致許多大象,會餓著肚子上戰場,戰力也就自然大打折扣。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蒙古騎兵是真的強,那他們強在哪里呢?
其一,蒙古騎兵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每個士兵都從小生活在大草原上,年少時便開始學習騎馬射擊,命中目標,對他們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其二,蒙古騎兵的戰馬也很強,雖然蒙古馬體型較小,但它們的耐力極強,且能適應各種較惡劣的環境。
且它們的食物來源也比較廣泛,不管在荒漠,還是平原,亦或是寒冷之地,它們都不會食物匱乏。
其三,就是蒙古騎兵的兵器很強,近戰時他們通常會使用彎刀和長矛。
稍遠距離作戰時,他們大多使用弓箭,相比當時歐洲軍隊的十字弩,先進不少。
蒙古騎兵使用的箭最少有三種,第一種,比較適合遠射,箭頭重且窄,這種弓箭甚至可以射穿鎧甲。第二種箭頭,比較適合中距離,這種箭頭比較大比較寬,很適合射擊敵人的坐騎。
第三種,就類似近現代的信號彈,他們通常會將箭頭點燃,然后射向目標點。
其四,就是蒙古騎兵不被糧草限制,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后勤保障都至關重要。
雖然當時的蒙古騎兵并沒有專門的后勤部門,但他們通常都會就地取材,保障士兵和馬匹的日常需求。這種戰略同時又會減少馬匹的負擔,讓蒙古騎兵行軍速度加快。
我們不難看出,蒙古騎兵確實很強,他們訓練有素有勇有謀,正因如此,元朝才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