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側,即使是吟詩作對也都需要分外謹慎。
比如明朝時,明成祖朱棣在賞燈時,就突然興起,給大臣們出了個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結果在場的大臣都面面相覷,沒有一人敢對下聯,最后卻被一位神童,巧妙對出下聯,讓朱棣喜笑顏開。
朱棣即位后,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最初他提出這個想法后,眾大臣都不贊同,他們認為都城就應該建在最繁華的南京。
移居北京后,朱棣立即舉行了遷都宴會,就在他和大臣們其樂融融,共進晚餐的時候,一株小火苗成功將房間點燃,最終城內的幾座宮殿,均被焚毀。
朱棣得知這個消息后,表面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實際他的內心早就開始犯嘀咕:難道遷都城到北京真的是錯誤的嗎?為什麼在我統治期間,會出現這種不祥之兆?
百姓們得知皇城失火后,均人心惶惶,這讓朱棣也左右為難。第二天早朝時,大多數大臣都不敢提起失火之事,唯恐禍從口出。只有少數大臣上書,請求朱棣將都城重新遷至南京。
看到奏折后,朱棣勃然大怒。這時,一位叫夏原吉的大臣提出,過幾天剛好是元宵佳節,朝廷可以出面舉辦燈會,既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帝王關懷,又能讓他們忽略失火之事。
這個建議得到了朱棣的肯定,不久后北京城內便張燈結彩,許多老百姓都出來觀賞花燈。朱棣和他的幾名大臣走在街道上,不由得感慨:誰說遷都北京不行,這不一樣熱鬧繁華嗎?
看著眼前的燈海,朱棣內心感觸頗深,當即吟出「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大臣們聞聲喝彩,朱棣的這句上聯,不僅將眼前的場景描述出來,還凸顯了「大明一統」的主題,如此才華確實讓眾大臣折服。
隨后,朱棣便開口說道:「今天游玩不談國事,你們來對這個下聯,優秀者重重有賞。」
聽到這句話后,眾位大臣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敢張口說話。
一方面,他們是怕自己不小心觸碰到皇帝的逆鱗,另一方面,就是對這個上聯,確實有點難度,朱棣用三個「明」字表現出自己的豪情壯志,下聯該怎麼寫才能不突兀呢?
直到大臣們無法對出下聯后,朱棣便帶著他們繼續向前走去。到了一個巷口后,他們聽到了一陣朗朗的讀書聲。
這不禁讓朱棣疑惑,究竟是何人如此用功,元宵佳節仍然在埋頭苦讀?與房屋主人交涉后,他們走進書房,看到的卻是一個幼童。
這時夏原吉突然驚訝地說道:「難道你就是傳說中的溧陽神童彭印山?」
這位幼童點頭后回答:「我不是神童,但確實來自溧陽」。
之后,夏原吉便給朱棣介紹了這位神童,聽罷朱棣對彭印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想看看傳說中的神童究竟有多神。
于是朱棣問他:「我這有個上聯,想不到下聯了,你能幫我對一下嗎?」沒想到這位幼童也不怯場,并表示自己可以試試。
說罷,朱棣便將剛剛的上聯,說給彭印山聽。彭印山聽后,仔細觀察了朱棣的著裝打扮,片刻后給出回答:
「君樂臣樂,永樂萬年」。聽到答復后,朱棣難掩喜色,他已明白這位小神童早已猜出自己身份,于是轉身向眾大臣們說:「大明又得一解縉矣」!
聽到這,大臣們都瞳孔震驚,要知道解縉的文學水平,可是舉世無雙,現如今朱棣竟然夸一個幼童,為第二個解縉。
臨走前,朱棣特意關照了彭印山,并希望以后他可以入朝為官。可惜天不遂人愿,體弱多病的彭印山,在14歲時的搬家途中,不幸病逝,朱棣得知后,心情沉重。
一個幼童可以回答上來的問題,為什麼眾位博覽群書的大臣卻無言以對呢?或許不是他們想不到答案,而是他們不敢回答,要知道給他們出題的是皇帝朱棣。
朱元璋在世時,立自己長子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便將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立為太子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開始新官上任三把火,多次削藩,甚至逼自己叔叔自盡。
彼時的朱棣還是燕王,手上掌握部分兵權,看到自己侄子如此作為后,為了自保便發動兵變。
盡管朱允炆擁有的兵力,大過朱棣,但他卻沒有實戰經驗,反觀朱棣早已在長期與蒙古人作戰中,變得驍勇善戰。
不久后,朱棣大勝,改年號為「永樂」。雖說朱允炆多次暴戾弒叔,但朱棣也同樣殺伐決斷,所以大臣們怕他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