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即位三年,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殊不知這一切只是假象

遠在天編 07/02/2023 08:16 檢舉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句話的典故出自《史記》,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楚莊王,上台之后貪圖享樂,整整三年的時間里,從來不過問政務。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國之將滅的時候,楚莊王卻以迅雷不及耳之勢,問鼎中原。原來縱情聲色,不理朝政,都不過是楚莊王故意制造的假象罷了。

初掌大權

楚穆王在位期間,曾在中原四處征戰,接連剿滅了數個小國,使楚國的疆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楚國在當時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大的諸侯國。

但楚穆王去世之前,卻沒有安排好身后事,以至于他一死,楚國上下就陷入了一片混亂,朝堂之上暗流洶涌,各大公子為了權力,爭得你死我活。

楚莊王上位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一大堆爛攤子,朝堂政局腐敗、王室權力外落、周遭的國家,更是虎視眈眈,可以說,楚莊王這一開始,就是 「天崩局」

更讓楚莊王絕望的是,他的身邊甚至連一個能提供幫助的人都沒有。那時候,楚國的各大世家權勢顯赫,有的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楚國的一切事物,楚莊王說了并不算數,得要幾大世家的人點頭同意才行。

此時,若是楚莊王選擇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勢必會受到極大的阻攔,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畢竟在春秋戰國時期,弒君換主的事情,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而剛剛登基的楚莊王,只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少年, 身處在波譎云詭的楚國朝堂,他只能選擇韜光養晦,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三年不鳴

為了能夠騙過天下人,楚莊王整整三年的時間里,沒有上過一次早朝,每天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國內發生饑荒戰亂時,楚莊王也是閉門不出,躲在宮里遛鳥斗蛐,不問世事。

為了演得更加逼真,楚莊王還命人在宮外的門匾上,掛上了 「勸誡者死」的字樣。

楚莊王的所作所為,讓楚國上下對楚莊王是個昏君這件事情,深信不疑,很多原本監視提防楚莊王的權貴,也開始對他放松警惕。

于是,趁著這個機會,楚莊王在暗中訓練軍隊,培養了一支屬于自己的勢力。

眼見楚國危在旦夕,一些忠臣名士不愿看到楚莊王將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決定拼了性命也要阻止他, 士大夫伍舉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王宮,準備向楚莊王進言。

結果剛一進門,就看見了醉得東倒西歪的楚莊王,伍舉氣不打一處來,跪在地下對楚莊王說道:「南方的大士山上有一種鳥兒,一直不飛不鳴,王上可知這究竟是什麼鳥嗎?」

伍舉

楚莊王明白伍舉這是在點自己,就說:「這只鳥雖然三年不飛不鳴,但只要一飛就可以沖天,一鳴就可以驚人,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先退下吧。」

伍舉是個聰明人,頓時明白了楚莊王的用意,于是歡天喜地跑回了家。

一鳴驚人

可是伍舉左等右等,都沒有等到楚莊王有一丁點的改變,幾個忠臣十分著急,問伍舉是不是會錯了意。

伍舉也摸不清頭腦,在他看來,楚莊王能說出那一番話,就證明了他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個樣子。

為了試探楚莊王, 大夫蘇從立刻沖進了大殿,嚎啕大哭,楚莊王問他為什麼這麼難過,他說楚國要亡了,自己也要死了。

蘇從

接著蘇從就將楚莊王痛罵了一通,說的話雖然不好聽,卻字字懇切,都是肺腑之言。

楚莊王聽到之后,啼笑皆非,不過三年之期已過,他已經有了可以與世族大家和敵國抗衡的能力。

于是楚莊王假裝是受了幾位忠臣的勸說,開始著手處理國事。他先是 平定了內亂,后又出兵收復了鄭國,接著揮軍北上,與晉國爭霸

同時,楚莊王還重用伍舉、蘇從和孫叔敖等曾經勸過自己的人,在國內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重點加強軍事實力,為日后問鼎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莊王身為帝王,蟄伏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將楚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的意志力非常人所能比擬,也難怪會是春秋五霸中,最具有人格魅力的君王。

在楚莊王的統治下,楚國飛速發展,最終 一舉打敗老牌霸主晉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頭號強國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推薦文章

©2023 homenews1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政策與安全 條款 隱私 版權 聯繫我們 [email protected],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本網站是以實時上傳文章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本站張貼的文章。由於本站是受到「實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查所有即時文章,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內容及拒絕任何人士發文,同時亦有不刪除文章的權力。切勿撰寫粗言穢語、毀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TOP
X
檢舉
請使用真實的郵箱如無法和您取得聯繫我們將無法對您的檢舉進行處理